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 )2.《老子•二章》中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說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東西是美的,丑就產生了;天下的人都知道善的東西是善的,惡就產生了。這說明
a.善和惡不是客觀的,是人們頭腦里主觀自生的東西 b.美與丑、善與惡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c.在美丑、善惡的矛盾中,美與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d.美與丑、善與惡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答案:b 解析:題干引文旨在說明美與丑、善與惡作為事物矛盾的雙方,是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的,即對立統一的關系,故b項是符合題意的選項。a項是否認矛盾客觀性的唯心主義觀點,與題意不符;c、d項表述的道理亦非題意所包含,因為題干引文中根本沒有涉及美與丑、善與惡作為矛盾的雙方誰主要、誰次要或各有什么不同特點的問題,故與題意不符。
( )3.毛澤東指出:“沒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一分為二,這是個普遍現象。”毛澤東上述論斷的含義是
①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們的思維中,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②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兩點,即優點和缺點、成績和錯誤③復雜的事物包含著許多矛盾,其中有一個矛盾處于支配地位④矛盾存在于事物發展過程中,并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毛澤東的論斷主要體現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觀點。①④都是矛盾普遍性原理的體現。②沒有揭示矛盾普遍性的內涵,把優點和缺點、成績和錯誤簡單地等同于兩點論是不對的。③表述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故選b。
( )4.在現實工作和學習中,不敢正視矛盾和揭露矛盾,而是回避矛盾和掩蓋矛盾,這些表現實際上是
a.否認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 b.否認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c.否認意識具有能動性 d.否認矛盾是既對立又統一的
答案:a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對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論理解,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敢于承認矛盾,揭露矛盾。故a項是正確的,b、c、d項不符合題意。
( )5.下列表述中,能夠體現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是
①對癥下藥、量體裁衣②欲擒故縱、聲東擊西③因地制宜、因時制宜④物極必反、相反相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d 解析:這道題主要考查對矛盾特殊性原理的理解,如果直接以文字陳述來解釋矛盾的特殊性并以此來設置相應的選項,那么,這道題就能力考核的要求來說,并不是考查理解能力,而是考查再認或再現能力。而各選項以中國成語典故的形式出現,使得學生所熟悉的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內容表述發生了轉換,這就需要學生仔細審題、認真分析。
( )6.“白馬非馬”論的錯誤在于
a.否認了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聯系 b.否認了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區別
c.否認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d.夸大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
答案:a 解析:任何一個事物都是矛盾特殊性與普遍性的統一,白馬既有矛盾的特殊;性也有馬的共性(普遍性),這是矛盾特殊性與普遍性的統一,“白馬非馬”論者割裂了二者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