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哲理結論11、主、次矛盾的含義。①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②次要矛盾:是指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課本中毛澤東的名言說明在復雜事物發展過程中存在許多矛盾,這些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要善于抓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課堂探究12:論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原理
◇探究提示: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
就是說,在事物發展過程中,雖然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過來也會影響主要矛盾的發展和解決。如:在學校有許多矛盾,但這些矛盾的中心是教學工作,因為這關系到學校的生死存亡,是學校的生命線,因此,各學校都必須把教學工作作為學校的中心工作,必須抓好;但各種次要矛盾也要處理好,否則,會影響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和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再如,在一個班級中,抓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主要任務、主要矛盾,這關系到每個學生的未來前途,也是評價一個班集體是否優秀的主要標志。但班級中的紀律、衛生、班風等,是保證學習質量的重要條件,學習有重要影響,因而,也必須抓好。
②在一定條件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轉化。
第一,原來的主要矛盾解決了,或者基本解決了,這時,原來處于次要地位的某種矛盾就會突出起來,成為主要矛盾。
例如,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之前,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個階級、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之間的矛盾。1956年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之后,這個矛盾基本解決了,于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問的矛盾就成為主要矛盾了。
第二,有的時候原來的主要矛盾雖然并沒有解決,但由于出現了新的條件,也會發生主次矛盾的相互轉化。
例如,我國抗日戰爭期間,由于日本侵略者的入侵,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看,而國內的階級矛盾則暫時地降到次要和服從的地位,由原來的主要矛盾變成次。
◇哲理結論1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轉化。
◇課堂探究13(p73):(1)這首詩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
(2)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同學、老師、家長和自己?請結合實際,談談你的想法。
◇探究提示:(1)這首詩說明了矛盾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原理。這就是說,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不僅表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多種矛盾中,而且在每一種矛盾中,矛盾雙方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有主、次之分。那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又是怎樣的關系呢?
(2)可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想法,然后老師引導,導入矛盾的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原理。
◇哲理結論13、矛盾雙方有主次之分。①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內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②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
◇課堂探究14:論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原理。
◇探究提示: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二者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