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提示:矛盾雙方依存的關系在教材漫畫中體現出來,分析見前述。矛盾雙方相互轉化是指:矛盾雙方的轉化是現實的、有條件的。沒有一定條件,矛盾雙方是不會轉化的。如“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是說由“進步”轉化為“落后”的條件就是“驕傲”;由“落后”轉化為“進步”的條件就是“虛心”。總之,矛盾雙方是可以轉化的,又是有條件的。
◇課堂探究3:貓和老鼠是怎樣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的?你還能舉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嗎?
◇探究提示:(1)貓和老鼠能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是因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雙方在相互斗爭中共同發展,貓和老鼠在同對方的斗爭中不斷完善自己:老鼠會“裝死”,貓會“假眠”;老鼠晝伏夜出,貓的眼可以隨光線的明暗而改變瞳孔的大小,夜間仍可看見東西……由此可見事例體現了矛盾雙方的斗爭中相互依存。
(2)生物界中類似的事例很多,只要我們留意便可搜集很多,如:美國一個自然保護區,原來有許多鹿群和狼群。人們為了保護鹿群,把狼全部打死了。鹿群在盡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 000頭猛增到4.2萬頭。但舒適的生活使它們運動量減少,體質下降,爾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 000頭。最后只得請回“狼醫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復了生機。此事例說明了鹿群和狼群之間相互斗爭又相互依存的關系。
◇哲理結論3、矛盾的斗爭性的含義。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它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教材中“專家點評’說明了哲學上的說的“斗爭性”與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斗爭”的關系。
◇課堂探究4(p68):(1)以上說法包含了什么哲學道理?
(2)生活中和自己聯系最多、關系最密切的親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發生矛盾最多的人,這是為什么?
◇探究提示:(1)史伯和孔子的話語主要說明由于矛盾雙方的相互依賴、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相互包含才有事物的發展。
(2)可聯系運用矛盾的同一性與矛盾的斗爭性關系來分析說明,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的關系如何正是以下要學習的內容。
◇哲理結論4、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的關系。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斗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事物同樣不能存在和發展。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文科班補充: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的發展,對于理解矛盾概念起著非常大的作用,為了更具體地進一步理解它,有必要從以下兩方面理解和把握。
①矛盾雙方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始終是不可分割的。意思是說,沒有斗爭就沒有同一,沒有同一也就無所謂斗爭,無論離開斗爭或者離開同一,都不能成其為矛盾。
首先,同一離不開斗爭。具體地說,第一,依存離不開斗爭。“依存”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一方的性質依賴于另一方來規定,這就是平時所言的“相比較而存在”。例如,“上”與“下”的性質是相互規定的;“大”與“小”的性質也是相互規定的。這是因為,“上”與“下”“大”與“小”是對立的。而“上”不是由“大”或“小”來規定,因為二者并不對立。可見,依存是對立中的依存。第二,轉化也離不開斗爭性。矛盾雙方的轉化足能是向對立面轉化。當我們說“上”轉化了,那肯定是指“上”轉化成“下”。只有“上”與“下”之間的轉化,絕無“上”與“大”或“小”之間的轉化。因為只有“上、下之間是對立面,“上”與“大”或“小”不是對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