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離開張三、李四等個性單獨存在。因此,正確的結論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即特殊性(個性)包含普遍性。再如物質(普遍性)存在于各種各樣的具體物質形態(特殊性)之中;聯系(普遍性)存在于各種各樣的具體現實聯系(特殊性)之中;運動(普遍性)存在于各種各樣的具體運動(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
就是說,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和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總要服從這類事物的一般規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沒有的。
哲理結論: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與普遍性相互聯結,不可分割。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場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2)掌握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理論依據。
①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原則的哲學基礎。
因為,馬克思主義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對于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是每個國家都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國情,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因此,只有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找到適合自己國情的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
②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運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把馬列主義(普遍性)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特殊性)相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③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鮮明地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具體地說,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一方面,要堅持社會主義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則(普遍性);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國的實際,從我國的國情出發,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中國自己的特色(特殊性)。
◇哲理結論10、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關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場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方法論意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理論依據。
第二學時 本課學習內容自主探究(二)
第二框題: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一)、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課堂探究11(p72):)毛澤東提出先攻打錦州戰略決策的哲學依據是什么?
◇探究提示:在遼沈戰役中,毛澤東提出先攻打錦州,這是奪取遼沈戰役勝利的關鍵。其哲學依據是復雜事物發展過程中存在許多矛盾,這些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次矛盾關系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