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2)你能否找出實際生活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間相互轉化的例子?
◇探究提示:(1)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是所有資本主義國家所共有的東西,對于資本主義來說,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資本主義的這種矛盾,是階級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上的東西,對于一般階級社會中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來說,這是矛盾的特殊性。
(2)①實際生活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間相互轉化的實例很多,可讓學生列舉,如動物概念,動物相對生物來說是矛盾的特殊性,動物相對雞、狗、牛、羊等來說則是矛盾的普遍性。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這表現為兩種情況:首先,從空間上看,在一定范圍內是普遍性的東西,在另一范圍內則變為特殊性的東西,反之也一樣。如相對于張三、李四來說,人是普遍性,而人相對于動物界來說,人又成為特殊性。其次,從時間上看,在一定階段是普遍性的東西,在另一階段則變為特殊性的東西,反之也一樣。如階級斗爭,對整個人類社會來說是矛盾的特殊性,而對于階級社會來說,則是矛盾的普遍性。可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區分是相對的。
◇哲理結論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場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課堂探究10:論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原理及方法論意義
◇探究提示:本部分主要講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二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即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辯證關系既是本課重點又是本課難點。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關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
學生對“普遍性寓于(寓,居住、寄托之意,這里應理解為‘存在于’或‘含于,)特殊性之中”往往感到最難理解,產生的問題較多。有的同學甚至反其意而理解為“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了特殊性”。這主要是因為對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個性)的含義不夠明確,存在著兩個誤區:一是將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誤解為“多數”和“少數”的關系,如認為“張三”這一特殊性,只是一個人,而“人”這一普遍性,既包括了張三、李四、王五,也包括了古今中外所有的人,從而得出“普遍性包括特殊性”“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的結論。二是把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誤解為“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如把金屬當成“整體”,而把金、銀、銅、鐵、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理解“普遍性寓于特殊特殊性”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的關系,而不是系。深入理解“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如對張,都可以從各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在高矮、胖瘦、長相上,在思想覺悟、待人接物、知識水平、業務能力上,在性格、脾氣、興趣、愛好和特長上,他們每個人都各自具有自己的特點。這就是他們各自的特點、特性,即個性、特殊性。那么,張三、李四等這些具體的人有沒有普遍具有的共同性質、共同本質呢?這當然要到張三、李四等這些具體的人中去找,而不能離開一個個具體的人。張三、李四等雖然各有特點,千差萬別,但通過觀察和思考總是可以找出他們的共同性,如他們都有一個腦袋兩只手,都要進行新陳代謝,都具有“自覺能動性”等等。這些共性是存在于個性之中的,是我們從個性中抽象和概括出來的,而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