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百舸爭流的思想
(3)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于哲學發展的始終,決定著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是各種哲學派別相互爭論的理論焦點。哲學爭論的問題很多,觀點紛呈各異,但是它們所爭論的所有問題,都是圍繞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展開的。這一問題是各派哲學爭論的集中點和根本分歧點,也是劃分基本派別的依據和標準。抓住這個問題,就抓住了哲學斗爭和發展的中心線索。
【舉例】思維和存在關系問題的起源
例如,古時候我們的祖先完全不知道人體的結構,對于大腦的活動情況一無所知。他們對于做夢這種現象不能正確地理解,以為夢中出現的人的形象是離開自己身體的靈魂,人死了靈魂還存在。這種愚昧的想法,就是遠古時代人類對所謂靈魂同物質世界的關系的一種解釋。哲學是教我們怎樣看待世界的總的學問,它當然要從根本上回答精神和物質,也就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古往今來,哲學上千流百派,名目繁多,但歸根到底都分屬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這兩個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而展開。
1、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兩個術語,只能在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意義上使用,而不能在別的意義上使用。如果加上別的意義就會造成混亂。如有人把信不信鬼神作為劃分唯物、唯心的標準,還有人把是否相信理想的力量、是否追求理想意圖、是否相信人類進步作為劃分唯物唯心的標準(費爾巴哈),也有人把心軟和心硬作為劃分唯物、唯心的標準。這些看法都是錯誤的。
【課堂探究】p11你同意這位學者對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理解嗎?談談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英文中唯物主義為materialism,來源于material,物質;唯心主義為idealism,來源于ideal,理想。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理解不能僅從兩個詞語的表面意義上來理解其內涵。認為唯物主義是重物輕人的物本主義或貪圖享受的物質主義,把唯物主義理解為貪吃、肉欲、愛財、牟利、娛樂等一切滿足感觀需求,追求個人私利的齷齪行為;認為唯心主義是輕物重人、追求社會道德信仰的理想主義。這是及其錯誤的,也是非常荒唐的。
(1)什么是唯物主義p11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觀點介紹】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范縝(zhen)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無神論者,當時佛教盛行,甚至皇帝都癡迷佛教。佛教鼓吹人死后還有靈魂,肉體不存在,但靈魂可以出竅進入“天國”。范縝對之進行了無情批判。他認為,形神合一,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精神從屬于形體,形體存在則精神存在,形體死亡則精神消失。這里的“形”指的是物質存在的東西,“神”指精神現象、意識現象。他認為,,物質實體是產生精神的基礎,只有人活著,人的軀體在,才會有精神。人死了,軀體不存在,精神就不會獨立存在。這種觀點就是唯物主義觀點。
【觀點介紹】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2)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