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詞
(2)獨倚,是獨自倚靠。;從雨晴煙晚到黃昏,說明女主人“獨倚”的時間很久,且睹雙燕,更思親人。全詩通過寫暮春之景,春景與孤獨心情形成對比,寄托了“閣中人”黃昏后寂寞、孤獨之情。
2.(內蒙古赤峰市XX年高三年級統一考試)閱讀下面這首詞,按要求答題。
天津橋①春望 雍陶②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③花。
[注]①天津橋:建于唐朝的東都洛陽洛水之上。②雍陶:晚唐詩人③上陽:指上陽宮。上元年間始建,武則天、唐玄宗曾多次巡幸洛陽。安史之亂后,宮苑遂日漸荒蕪。
(1)具體說說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⑵簡析這首詩運用怎樣的表現手法,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答案 (1)天津橋下,春水溶溶,絢爛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橋畔,翠柳如煙,縷縷柳絲隨風飄蕩,斜拂岸邊;描繪了一幅明媚、綺麗的津橋春日圖。
(2)詩人運用對比的手法,先描繪天津橋邊明媚、綺麗的春光,后轉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之景。人們從這種強烈的對比中,很自然的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歲歲重來,而大唐盛世卻一去不復返了。這正是以樂景襯衷情(或答反襯)。第四句寫宮鶯不甘寂寞,銜著一片殘紅飛出墻外尋覓春光,從側面烘托出上陽宮凄涼泠落的景象,從而表達了詩人對唐王朝國運衰微、今非昔比的傷感和哀嘆。
3.(安徽省兩地三校XX屆高三上學期元旦聯考)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鵲橋仙 夜聞杜鵑
陸游
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
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
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1)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這首詞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選取其中一種作簡要分析。
答案 (1)①人在羈旅的寂寞孤獨思鄉之情,②身世蒼茫、半生飄零的悲涼之情,③壯志未酬的惆悵之情。
(2)示例一:這首詞運用了"起興"手法,先寫杜鵑的鳴叫,從而引出羈旅之人的愁思和感慨。
示例二:這首詞運用了襯托(或反襯)的表現手法,以夜闌人靜,林鶯巢燕無聲,襯托杜鵑的啼鳴,突出了由杜鵑鳴叫傳遞出來的悲涼。
示例三:這首詞運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借春夜風雨淋漓、人靜燈暗、鶯燕無聲、唯有杜鵲悲鳴的自然之景觸發身世蒼茫、半生飄零的羈旅之人悲涼、寂寞的情感。
4.(河南省鄭州外國語學校XX屆高三上學期第三次月考)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清平樂
檢校山園①,書所見
南宋 辛棄疾
連云松竹,萬事從今足。拄杖東家分社肉②,白酒床頭初熟。
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閑看。
[注] ①檢校:此處為巡視游賞。山園:稼軒在靈山的住處。②分社肉:每當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鄰相聚,分享祭社神的牲口肉。
(1)“萬事從今足”表現在哪些方面?結合上片簡要分析。
(2)詞的下片描繪了怎樣的圖景?請結合詞句,具體分析這圖景傳達出的生活情趣。
答案 (1)表現在“居處景美”“生活富足”“鄰里關系融洽”,寫出了對田園生活的滿足。
(2)①一邊是小小頑童,手把長竿,偷打梨棗;一邊是“老夫”,隱身藏影,“靜處閑看”。②“偷”字傳神地寫出兒童的頑皮可愛;“莫”字,表現出詞人對鄰家偷梨、棗的頑童由衷的愛憐之情。一老一少對比,一動一靜結合,傳達出美好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