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3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
盡管如此,在維護現有的國際體系,特別是規范舊的世界經濟秩序,共同約束發展中國家行為等方面,歐美利益是一致的。在涉及全球戰略的重大問題上,歐盟難以與美國對抗,甚至有時追隨美國。中國和歐盟之間已經發展起來的共同利益的基礎仍然比較脆弱,也不足以抵消西方意識形態因素造成的對中國的歧視和敵視。(21)
至于歐盟自身發展的前景也不可過于樂觀。目前情況是,歐洲一體化已經走過半個多世紀的歷程,歐洲民眾對歐盟的關注和了解卻在減少,歐盟對民眾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出現了下降趨勢。據歐洲委員會XX年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只有20%的歐洲人知道歐盟當時有25個成員國。(22)究其原因:一是歐盟幾十年的發展一直由各國精英主導,很多重大決定是各國領導人通過幕后妥協和利益交換達成的,民眾并沒有發言權。二是歐盟許多“口號”未能兌現。如歐盟早在XX年就聲稱在XX年前將歐盟建成“最具競爭力和活力的知識經濟體”,但目前看來很難兌現。三是歐盟無法解決失業、福利減少、非法移民等與民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據XX年3月的一份民意調查統計,歐盟成員中有44%的公民認為他們的生活狀況在加入歐盟后變得更糟了。各成員國政治領導人為推卸責任,往往將它們歸咎于歐盟的一體化和擴大化等原因,更加造成民眾的不滿。
由于上述問題的長期積累,歐盟正面臨失去民意支持以及民眾“歐洲認同感”明顯弱化的困境。一方面,民眾對歐洲一體化是否能保障他們的利益感到不確定,因而寧愿將其利益繼續交由民族國家來保障;另一方面,民眾對擴大政策本身產生了強烈的疑慮。大多數民眾認為繼續擴大會損害歐盟經濟,并且因不知歐盟的地理和文化邊界在哪里而產生茫然情緒,這進一步弱化了“歐盟認同感”。
民眾對歐盟的認同感是建構一個政治和文化歐洲最重要的基礎。倘若歐盟各成員國不能有效地扭轉民眾當前的認同危機,歐盟未來深化改革和擴大的每一步,包括憲法條約的批準都將步履維艱。
注釋:
① 列寧:《論國家》,見《列寧選集》,第3版,第4卷,2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②列寧:《論國家──在斯維爾德洛夫大學的講演》,見《列寧選集》,第3版,第4卷,24—2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③陳之驊等主編:《蘇聯興亡史綱》,381—387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④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見《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2卷,67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⑤王邦佐主編:《新政治學概要》,94—96頁,復旦大學出版社,。
⑥鄧小平:《國家的主權和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見《鄧小平文選》,第1版,第3卷,34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⑦鄧小平:《結束嚴峻的中美關系要由美國采取主動》,見《鄧小平文選》,第1版,第3卷,33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⑧《蘇聯共產黨第二十八次代表大會文件匯編》,20—21頁。轉引自陳之驊等主編:《蘇聯興亡史綱》,708、709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⑨陳之驊等主編:《蘇聯興亡史綱》,708、709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8月25日,蘇共被宣布“自行解散”,同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
⑩馬克思和恩格斯:《評基佐“英國革命為什么會成功?英國革命史討論”》,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7卷,25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