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3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
一般地講,每一個思維正常的人和政府,都會高度重視國家主權問題。舊中國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到19xx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19xx年強迫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時,中國主權已喪失殆盡。清政府不僅被迫向列強賠款謝罪,而且按照列強的要求,將一切反帝愛國人士包括主張反對聯軍侵略的大臣一律處死。上海外國租界公園門前的牌子“華人與狗不得入內”,集中反映了喪失主權的中國人民的屈辱地位。沒有了主權,哪里還有人權?!
這些年來,我們在主權問題上遇到的一個挑戰是,西方一些人拼命鼓吹“人權無國界”、“人權高于主權”,企圖把自己信奉的價值觀、人權模式和社會制度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針對這種情況,鄧小平指出,“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西方的一些國家拿什么人權、什么社會主義制度不合理不合法等做幌子,實際上是要損害我們的國權。”⑥他還說:“人們支持人權,但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國權。談到人格,但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國格。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沒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獨立,國家是立不起來的。”⑦
蘇聯解體就是深刻的教訓。1987年11月,戈爾巴喬夫推出了《改革與新思維》一書,提出“全人類的價值高于一切”,“全人類生存高于一切。”在此基礎上,1990年召開的蘇共二十八大形成了“人權優先于主權”的觀點,主張“人權優先于任何民族主權和民族自治的利益”。⑧結果,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紛紛舉起“人權”和“自決權”旗幟而宣告獨立。蘇共和蘇維埃共和國聯盟在這個浪潮面前徹底喪失了戰斗力。⑨
專題二 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國和法國為例
英國和法國,不僅在近代資產階級革命中,對資本主義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而且在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體中,英國采取的君主立憲制,法國實行的民主共和制都具有典型意義。關于這兩種政體的不同特點、成因和實質,教材和教師教學用書中都作了明確交代和分析。這里只講兩點。
1.英國君主立憲制形成的原因及實質
英國君主立憲制又稱議會君主立憲制,它的建立是進行革命的英國資產階級、新貴族面臨封建勢力和下層群眾反抗這兩方面的威脅,為了重建秩序而對已存在了若干世紀的君權傳統的利用,因為它們認為君權容易被社會各界接受。這實際上是對封建勢力的妥協。當然,英國政治文化傳統比較保守,善于妥協,政體變革往往采用漸進方式,也是英國君主立憲政體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最后確立是在1689年不流血的“光榮革命”之后。國會于同年3月通過了《權利法案》,規定國王必須是新教徒,國王須尊重國會,只有得到國會下院同意方可征收新稅和招募常務軍等。這種由國會制約王權和政府的體制,是典型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光榮革命”是這一制度在英國確立的標志。馬克思說:“正是隨著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在英國才開始了資產階級社會的巨大發展和改造。”⑩由此可見英國議會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實質。
這種制度今天在世界上仍有相當影響,值得重視和研究。資本主義較為發達,資產階級力量較為強大但仍保留君主制傳統的國家,除英國外,還有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典、挪威、丹麥、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日本、泰國、馬來西亞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