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收入的分配
外部因素影響力增大
雖然目前我國面臨的國際經濟環境仍然較好,但潛在的不確定因素正在增大。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顯示,根據主要發達國家經濟表現分析,2002年以來的世界經濟增長周期可能在2006年達到擴張期頂峰。為緩解不斷加大的通貨膨脹壓力,從去年以來發達國家開始普遍提高利率為經濟降溫。目前國際油價和大宗初級產品期貨價格出現較大幅度調整,說明各國宏觀調控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對此,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內的一些機構紛紛預測,世界經濟很可能會在2007年呈現小幅調整。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宏觀經濟室副主任牛犁表示,美國經濟波動、國際油價走勢以及全球經濟不平衡等因素讓2007年全球經濟充滿了不確定因素,因此必須高度關注國際環境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
“實施‘雙穩健’政策,可以根據國民經濟景氣變化的不同趨勢做出各種‘微調’和‘預調’,從而及時地解決經濟運行過程中出現的一些苗頭性問題,既防止大起,又防止大落,促使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牛犁說。
穩健的財政政策
穩健財政政策的基本涵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穩健財政政策要配合宏觀調控,不給經濟帶來擴張性的影響。針對XX年以來我國部分行業出現的投資過熱,中央銀行采取了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利率等一系列手段控制銀行信貸的過快增長,迄今為止宏觀調控已經取得明顯效果,但是宏觀調控的微觀基礎并不穩固。為鞏固宏觀調控的基礎,穩健財政政策要適當控制和減少長期建設國債和財政赤字的規模,避免給經濟帶來擴張性的效應。同時,曾在通貨緊縮背景下充當宏觀調控主角的財政政策,將讓位于貨幣政策,在這一輪防止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風險的宏觀調控中甘當配角。
2、穩健財政政策要突出其結構調整功能。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一般是總量控制不一樣,在中國經濟轉型的背景下,宏觀調控政策要為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的長期持續穩定發展創造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因此,中國的宏觀調控政策既包括總量控制又包括結構調整。XX年我國財政政策的調整,一方面要體現總量適度調整,另一方面又要引導產業結構優化,既要防止經濟總體過熱,又要切實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穩健財政政策的這種結構調整功能,一般可通過合理的稅制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實現。
3、穩健財政政策意味著要抓住財政收入增長加快的有利時機進一步推進稅制改革,加大農業稅減免力度。我國政府今年已經積極醞釀和推行稅制改革、完善操作方案以及積極推進出口退稅機制改革。比如,明確了3至5年內在全國停征農業稅,并在部分地區加快進度;今年下半年東北地區若干行業率先實行增值稅由生產型向消費型的轉變;在保證出口退稅正常需要、確保“不欠新賬”之外,還積極采取措施解決歷年遺留的出口退稅欠款的“老賬”問題等。今后一段時間還要加大增值稅轉型、農業稅減免的力度, 逐步進行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合并、提高個人所得稅免征額、開征消費稅等稅制改革項目。
4、穩健財政政策要加強財政支出結構的調整力度,從支持經濟增長轉變為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過去我國的財政支出過多注重支持經濟增長,而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方面欠債很多。在穩健的財政政策框架下要調整國債資金使用方向,更多注重財政資金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方面的投入,加大對社會性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重點轉向農村、醫療衛生、教育、環保等方面。要按照公共財政理論及政策框架確立我國的公共財政制度,使財政功能由經濟建設型轉為公共服務型,從而實現社會經濟和諧穩定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