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教學設計
⑤例證歸納法: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例子和經驗出發,通過對具體事例的分析、感悟,歸納出新的理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通過探究活動學習,培養探究精神。②通過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在一定條件和范圍內去認識真理。③通過學習,使學生樹立在實踐中不斷認識、豐富和發展真理的思想。④通過學習,使學生感悟到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從而正確對待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失敗,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五、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依據: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并有很強的德育功能)。
難點:真理的客觀性(依據:比較抽象,理論層面較高)。
六、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創設情境1
——用ppt顯示德國詩人萊辛的名言:“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寶貴”(圖文并茂) 引出學習探究的問題
認識名人,了解目標、思考本節課的問題
開門見山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新的學習探究活動。創設形象情景,引起懸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創設情境2
——探究活動一,用ppt演示:實用主義者詹姆士的話:有用的觀念就是真理(圖文并茂)。
設疑:①詹姆士關于真理的說法錯在哪里?②在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中,什么樣的結論能夠被稱為真理? 在老師點撥下探究真理的科學含義。詹姆士關于真理含義的理解是錯誤的,是一種實用主義真理觀。只有那些經過實踐檢驗、與客觀實際相符合的認識才能夠被稱為真理。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聯系舊知識進行思考探究、討論交流。學生發言,各抒己見 通過比較分析,讓學生感悟歸納“真理”的科學含義。
利用設疑,促使學生存疑、質疑,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創設情境3
——探究活動二,用ppt演示:漫畫“下雨好不好?”
設問:為什么對同一對象有不同的認識?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嗎? 適時引導、點撥,在學生回答基礎上進行歸納。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其中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認識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認識則是謬誤。 結合生活實際、自己的實際進行對照思考、討論交流,發言。閱讀課文,并舉一反三,獲得感悟,形成理念。 用直觀生動的形式展現問題,通過發散思維,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去分析問題,深化知識,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的主觀因素會影響人們的真理性認識,從而把握真理的客觀性。
創設情境4
——探究活動三,展示:“兩小兒辯日”的故事。
設問:你能幫助他們回答這個問題嗎?為什么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不回答小孩的問題?難道真理不止一個? 教師適時引導、點撥,在學生回答基礎上進行歸納。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 運用所學的物理和地理知識解釋“辯日”問題。閱讀課文進一步探究其它問題。討論交流——回答問題。 將問題生活化、趣味化;以問題(任務)驅動學生學習,通過層層設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沿著問題思路獲得探究結果,更進一步把握真理的客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