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⑵地方:如侯、伯等)
師:請同學們歸納一下教材,夏商時期的中央官制是怎樣的?到底設置了哪些職官?
生:(略)
師:其實,歷史的發展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實現的。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的分封制與宗法制有著直接影響。同學們,這個影響表現在哪里?
生:(略)
師:我們熟知的西周分封制,乃至宗法制并不是在西周時凸顯于世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都是在夏商有關制度上發展完善而來的。比如說,宗法制的出現就離不開夏朝的王位世襲制,甚至于父系氏族有關;而分封制也是在夏商的這種“外服”上進一步完善的。用孔子的話來說,就是:“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本課的重點內容:西周的分封制與宗法制。
(展示板書: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內容: 封建諸侯,以蕃屏周
1、分封制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結束:西周后期,王權衰落,分封制受破壞 )
師:什么是分封?什么是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制度?比如西周時共有多少個封國?誰才有資格被分封?被分封者與西周統治者之間有何義務關系?分封制的實行對西周產生了什么積極作用?有哪些同學能用來說說?最好能用你在預習中查找的有關資料來說。
(展示問題)
生:(一一作答,略)
資料:有關分封與分封制的解釋
據《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所述: 分封制在中國古代原叫做“封建制度”。但這個“封建”與我們用于社會發展史稱“中世紀”為“封建”不是一個含義,而是“封諸侯,建藩衛”的簡稱。為了將這兩個“封建”相區別,今天史學界多稱“封諸侯,建藩衛制度”為“分土封侯制”或簡稱“分封制”。
師:分封,就是封邦建國的意思。周王把國都附近的地區劃為王畿,由周王直接統治。王畿以外的地區分封諸侯,讓他們建立諸侯國,鎮守疆土,保衛王室。被分封的諸侯,接受周王的冊封和禮器,對周王承擔納貢和朝聘的義務,并隨周王參與出征、祭祀、吊喪慶賀等事項。如果諸侯間發生了爭執或沖突,則由周王進行調結和處理。周王是全國最高統治者,是諸侯們的共同主子,自稱為上天之子,故又稱天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必須服從于周王的命令。對于不盡義務或反抗的諸侯,周王有權進行處罰乃至征討。
師:誰有資格能被周王授予土地和人民?據教材而言,主要有三類:一類是王室的姬氏同姓親屬,如周公長子伯禽封于魯、武王少弟康叔封于衛等;另一類功臣,如姜太公(呂尚)封于齊(有的也將之列入姻親之類);第三類是先代帝王之后和邊遠地區較強大的異姓氏族或部落首領,如陳是虞舜之后胡公滿的封國,杞是夏禹之后東樓公的封國,宋則是殷商之后微子啟的封國,封神農之后于焦,封黃帝之后于祝,封堯之后于薊(故城在今河北大興縣西南)。(資料:此外還有一些是西周王朝建立前的同盟國,在武王克商時,曾跟隨一道伐商,立下戰功。西周王朝建立之后,便因其故地而封,成為周的臣服國,如楚,周成王時,楚祖鬻熊曾服事過文王,西周的文、武、成、康之際,楚承認了西周王朝的“共主”地位,建立起對周的臣服關系。 濮,西周王朝建立后,濮又是臣服于周的南土方國部落,與西周關系密切。肅慎,亦作“息慎”、“稷慎”,傳說舜、禹時代已與中原有聯系。禹定“九州”,周邊各族“各職來貢”,東北夷即有肅慎。周初肅慎入貢“楛矢石砮。”成王、康王時,肅慎氏來朝。)(資料:周初南方沒有強國,漢水流域有些姬姓小國,并不被重視。成王封熊繹(音易yì)做楚蠻小國君,岐陽大盟會,派熊繹和鮮卑(東胡小部落)看守祭神火堆,不得正式參與盟會。后來楚強大,怨恨周朝,自稱楚王,成為南方大國。凡周勢力不能控制的地方,強國甚至小國多自稱王,不向周天子朝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