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教學設計(一)
一、洋務派與頑固派的爭論
師:同學們閱讀分析一下兩派代表人物的言論,看看雙方的分歧究竟何在?雙方有沒有意見一致的地方?
生:(看課本引用曾國藩、倭仁的話,分析并概括)
師:同學們歸納得很好。從這兩段言論中,可以看出洋務派要購買外洋器物,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剿發捻,勤遠略,即鎮壓農民起義,抵抗外侮,中心是維護清朝統治;而頑固派在對待西方技術上,明顯存在盲目排外、仇視一切外洋事務的主張。但是正如同學們歸納的,洋務派和頑固派在維護清朝統治方面,又是一致的。同學們再深入分析一下,頑固派反復強調一個觀點——學習西方,結果必然是:毀棄了中國封建倫理道德,對于這一觀點,洋務派如何評論?
生:(相互討論,概括課本內容)
師:我的觀點是洋務派在辯論中只能回避這一問題,60年代初,奕 、曾國藩都沒有從正面回答頑固派的這一挑戰。到后來,洋務派才逐步形成了一個初步的理論,來駁斥頑固派的詰問,這一原則就是中體西用。大家結合這場爭論,思考一下,為什么說這一理論對于洋務運動的實踐有著重要的意義?
生:(討論并回答)
師:這一理論減輕了洋務派學習西方技術過程中的壓力。洋務通過體和用的范疇,將封建倫理道理與西方技術分割開,但又從維護封建統治這個前提下把這兩者聯系起來。所以洋務運動的口號就是師夷長技以自強——既承認西方在技術方面的先進,又強調學習的目的在增強自身實力而不是削弱自身傳統;既認同傳統觀念的精神價值,又確認西方工業、機器生產技術的實用價值。這就為洋務運動的逐步開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1.洋務運動的理論基礎——中體西用論洋務運動剛開始起來,有不少頑固派要出來阻止。洋務運動能得以比較順利地開展,必須有幾個前提。同學們在課本提供的資料中查找,有哪些前提呢?
生:(閱讀教材)
師:大家把上節課學過的知識與本節的內容聯系了起來,做得非常好。清朝政局的變動,為洋務運動提供了三個前提條件。一是慈禧太后采取了暫時支持洋務派的策略。辛酉政變后剛剛上臺的慈禧太后,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要保護清朝的統治地位,必須依靠擁有實力并得到外國侵略者賞識的洋務派,因此她采取了暫時支持洋務派的策略。二是總理衙門成為推動洋務運動的機構。總理衙門專管外交、通商的事宜,成為推動洋務運動的中央機構。三是掌握地方實權的一些漢族督撫積極學習西方技術維護清王朝統治。那些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中起家的漢族官僚,成為洋務運動的中堅力量。
2.洋務運動的前提條件——慈禧的暫時支持、總理衙門的推動、漢族官僚積極執行。師:洋務運動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為什么一開始就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