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太平天國運動
二、天國興衰
1.太平天國運動的發展時期。
起義爆發后,太平軍沖破地主武裝和清軍的圍堵,1851年3月洪秀全在武宣東鄉稱“天王”(東鄉稱王)。
1851年8月,太平天國在永安建立封王,初步建立了政權(永安建制)。
關于永安封王建制,可用歌訣進行記憶:“楊(秀清)蕭(朝貴)馮(云山)韋(昌輝)石(達開),東西南北翼,西王以下人,皆受東王制。”
永安封王后,太平軍相繼攻克廣西的全州,湖南的道州、岳州,在岳州組建水營,不久攻克武漢。1853年初太平軍從武漢出發,浩浩蕩蕩,水陸并進,順長江東進,先后占領九江、安慶、蕪湖等重要城市,于1853年3月攻克南京,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與清政府對峙的農民革命政權,與清王朝分庭抗禮。定都天京標志著太平天國正式建立了與清政府對峙的農民革命政權。(定都天京)
2.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
(1)軍事全盛。①北伐:(結合教材插圖掌握)a.當時形勢:太平天國與清政府南北對峙,要推翻清朝統治,必須北伐。b.過程:1853年5月到1855年5月,北伐軍從揚州出發,橫掃六省,緊逼天津。被迫南撤,最終失敗。c.北伐意義:北伐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統治中心,引起清王朝的動蕩,同時也牽制了清軍,有利于南方太平軍的發展。d.失敗的原因:孤軍深入,沒有援軍。戰爭環境不利,清軍傾全力反撲。
②西征。a.當時形勢:清政府為撲滅太平天國而加強了對天京的圍困,要鞏固天京革命大本營,擴大長江中下游控制地區,必須西征。b.西征區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的部分地區。 c.結果:取得輝煌勝利。
③同時,太平軍擊潰清軍江北、江南兩大營,解除了對天京的威脅。至此,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全盛。
(2)政權建設。
經過幾年征戰,至1856年,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全盛,在軍事發展的同時,太平天國還進行了政權建設,頒布了綱領性文件——《天朝田畝制度》
《天朝田畝制度》它不僅涉及土地制度,同時還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司法等各方面的社會改革措施,是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因為以土地制度為核心,所以稱之為《天朝田畝制度》,但這一制度并未全面實施,1854年太平天國即實施了“照舊交糧納稅”的政策。
① 目的與原則:“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
② 內容:a.土地分配方法:將土地分為上、中、下三級九等,好壞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
b.提高婦女地位:如可分得土地、參加考試、參軍任職等。
你認為《天朝田畝制度》設計的是怎樣的社會?有實施的可能嗎?
提示:《天朝田畝制度》設計的是農民的理想社會的藍圖,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革命思想的結晶,但其試圖在小農經濟土地所有制的基礎上實行絕對平均分配土地等生產、生活資料,建立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的經濟主張是一個空想。加之當時正處于戰爭狀態,缺少必要的條件,根本無法實行。《天朝田畝制度》第一次頒布后,第二年太平天國即實施“照舊交糧納稅”的政策,就證明了這點。
《天朝田畝制度》的評價:
革命性:突出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反封建的積極性。
落后性:把封建自然經濟作為理想化的追求目標,排斥商品經濟,與工業化、近代化的時代潮流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