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太平天國運動
空想性:平分土地無法實施,絕對平分產品更違背小生產者的階級本性。
《天朝田畝制度》無法實施的原因:
從客觀上說,沒有一個安定的環境保證實施分田方案。從主觀上說,平均土地與生產、生活資料統歸圣庫的規定都是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3.太平天國的衰落時期。
(1)太平天國的強大外敵的出現。
隨著太平天國的日益強大,滿清的八旗軍和綠營軍已經不足以對抗太平天國革命,清朝統治者迫不得已放松了對漢族武裝的控制。1853年咸豐皇帝命令地方組織團練武裝。漢族地主武裝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相繼發展起來,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主要力量。以曾國藩和李鴻章為代表的漢族地主勢力的壯大,表明滿洲貴族和八旗軍隊的腐化墮落已經無法對抗太平天國運動,清王朝正在走向衰亡。
(2)天京變亂。
1856年8月,楊秀清逼迫洪秀全封他為“萬歲”的事件。洪秀全感到事態發展下去會對自己不利,表面上答應了楊秀清的要求,暗地里卻密召在前線的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回敬救駕。韋昌輝立即率3000精兵趕回天京。9月2日凌晨,在秦日綱的配合下,包圍了東王府,殺了楊秀清和他的全家及部下2萬多人。天京城內一片恐慌。石達開從湖北趕回,斥責韋昌輝濫殺無辜。韋昌輝又想殺死石達開,石達開只好半夜墜城逃出天京,石達開的全家都被韋昌輝殺害。韋昌輝的行為,引起太平軍全體官兵和百姓的憤慨。11月2日,洪秀全誅殺了韋昌輝及其心腹200余人,平息了這場自相殘殺的內亂。翼王石達開在天京變亂后,因不滿洪秀全的猜忌,自率10萬大軍離開天京,雖然多次擊潰清軍,但終在大渡河畔被清軍全殲,這實際上是天京變亂的一個繼續,從此,太平天國局勢更加危險。
太平天國內訌、濫殺、石達開出走留下了什么歷史教訓?
提示:建都天京后,太平軍的上層領導集團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生活奢侈,等級森嚴,諸王之間產生尖銳的矛盾,導致太平軍發生內訌。翼王石達開在天京內訌后回朝主政,因不滿洪秀全的猜忌,率10萬太平軍離開天京。
太平天國內訌、濫殺、石達開出走帶來了嚴重后果,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它破壞了太平天國內部的團結,動搖了太平軍將士的宗教信仰和對太平天國理想的堅定信念,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喪失了乘勝殲滅清軍的有利時機。太平天國運動中發生的仇殺、分裂,是農民政權封建化的必然結果。由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農民革命不可能完成社會革命的任務。
從天京事變這里,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應該吸取什么樣的教訓呢?(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反對貪污腐敗;樹立執政為民的思想,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
(3)重建領導核心。
天京事變之后,太平天國原有領導集團的成員或死或走。清軍重建江南、江北大營,威脅天京。為了挽救危局,洪秀全在軍事方面,提拔陳玉成、李秀成,組成了新的軍事領導核心,扭轉了戰局。太平軍連挫清軍,占領江南大部分地區,士氣重新高漲。內政方面,任用洪仁玕主持朝政。洪仁玕提出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施政方針《資政新篇》。
閱讀小體字,總結:①目的:重振天國聲威,挽救天國危局。②主要內容:效法西方,興建鐵路、公路,仿制火車、輪船;興辦郵政、銀行,推廣保險;興辦醫院和學校,進行文化交流等。③評價和認識:它是中國最早的,最完整的資本主義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是它未能反映農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有缺乏必要的社會條件,并未真正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