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教學案
2、前期新文化運動的實質和局限性
①實質:新文化運動是在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受西方啟蒙思想的影響,由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掀起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它既是一次思想革命,同時也是一場文學革命;其直接目的是反對袁世凱的尊孔復古逆流和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它以“民主”和“科學”為口號,以白話文為主要形式,對封建倫理道德發動了猛烈地攻擊,反映了資產階級要求民主政治的強烈愿望。所以說初期的新文化運動仍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統治階級的舊文化的斗爭。 ②局限性: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合;對東西方的文化看法也存在著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
3、新文化運動與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的比較
前期的新文化運動與維新變法、辛亥革命都屬于資產階級性質的反封建斗爭;其根本目的都是要求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在方法上都是向西方學習。但其主張各有側重:維新變法運動主要是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政體,挽救民族危亡;辛亥革命則主要是學習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無論是維新變法還是辛亥革命都沒能徹底批判封建正統思想文化。新文化運動則主要側重于思想領域,強調人的個性解放,用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對中國的封建傳統思想進行了猛烈抨擊,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后來宣傳俄國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成為了無產階級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五四運動以后,宣傳馬克思主義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主流。
4、近代前期中國思想界向西方學習的歷程、特點及其認識
①第一階段:a、時間——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b、主要內容——主要學習以船堅炮利為中心的西方物質文明,即“器物”變革;c、代表——林則徐、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派(“中體西用”);d、指導思想——“中體西用”;e、特點——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封建統治,挽救民族危機,停留在“器物”的表層階段,對封建制度和舊文化的根基并未有任何觸動。
②第二階段:a、時間——從甲午中日戰爭到辛亥革命;b、主要內容——主要學習西方政治制度,變革舊的封建體制;c、代表——康有為、梁啟超(君主立憲政體方案)、孫中山(民主共和方案);d、指導思想——由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發展為“三民主義”;e、特點——不僅要學習西方技術,還要學習政治制度,通過發展資本主義挽救民族危機,已發展到學習西方的“制度”的深層階段,但對封建文化沒有進行全面徹底的批判。
③第三階段:a、時間——新文化運動時期;b、主要內容——前期主要宣傳民主、科學思想,后期宣傳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c、代表——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d、指導思想——前期是民權、平等思想和達爾文的進化論,后期是馬克思主義;e、特點——前期徹底否定封建傳統,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在向西方學習的道路上已深入到“思想”的核心階段,但存在絕對肯定和否定的偏向,前期也沒有與工農群眾運動相結合。
④說明:a、向西方學習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這一過程同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步步擴大,民族危機逐步加深和中國資本主義逐漸發展的歷程相適應。梁啟超概括為“先從器物上感覺出,再從制度上感覺出,再從文化上感覺出”。陳獨秀概括為“學術覺悟”、“政治覺悟”、“理論覺悟”三個階段。b、向西方學習的道路沒有走通,歷史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馬克思主義是先進的中國人經過長期斗爭實踐后,從西方找到的解決中國問題的惟一正確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