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文明進程
(2)消極作用:①皇權專制極易形成暴政、腐敗現象,是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②在思想上表現為獨尊一家,箝制了思想。③在封建社會末期,阻礙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發展。
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
1. 羅馬共和國時期
《十二銅表法》(前450年成文法誕生)
2.羅馬帝國時期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羅馬法體系完成)
核心內容: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
實質(目的):維護奴隸主貴族的政治、經濟利益
作用: 1。(對羅馬)維系和穩定了帝國的政治、經濟統治;.2。對歐美)是近代歐洲法律體系的基礎;為近代歐美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勢力提供了理論武器;3。(對東方)對日本和中國也有很大影響。局限:維護奴隸主貴族利益,男女權利不平等。
秦朝(確立):
(前221年-前2xx年)
開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奠定二千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皇權至上
中央官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諸卿
郡縣制:
設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
郡守、縣令均由中央任命。
漢朝(鞏固)
前202-220年)
漢承秦制,
漢承秦制:皇帝制
新變化 中朝—決策
外朝—執行
尚書臺—中樞
漢初:郡、國二制并行
漢武帝:分十三州,設刺史
東漢末:州郡縣三級
三國兩晉
魏晉南北朝(220—589年)
三省體制逐步形成
尚書省
三省 中書省
門下省
隋唐
(完善)
581—9xx年
三省合作,互相牽制和監督,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重大創造
三省:
中書省—決策機構
門下省—審議機構
尚書省—執行機構(下設吏、戶、兵、刑、工六部)
隋:州縣
唐:道州縣
北宋
(加強)
960—1127年
相權進一步削弱,皇權進一步加強
二府:門下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相行政權
三司—管財政,分相財權
北宋:路·州縣
元
(發展)
1271—1368年
1. 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2. 開創行省制度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政機構
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西藏地區
中書行省
路府州縣
宣慰司
明清
(強化、衰落)
封建社會步入晚期,矛盾尖銳,君主專制達到逐步頂峰。
明:1。廢除丞相制度,權分六部
2.內閣的創立
影響:君主專制達到新高度。
廢行省,設三司
近
代
歐
美
代
議
制
民
主
政
治
英國君主立憲制
1. 確立:1689年議會頒布《權利法案》
2. 發展: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3. 完善:普選權的擴大
(可整合選修2第二、四單元相關內容)
特點:國王作為國家的象征,“統而不治”;議會掌權,是國家權力中心,最高立法機關。內閣(首相)是真正掌握實權(行政權)的。
作用:1.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把政治斗爭規定在一個相對有序的狀態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沖突。
3.為世界上很多國家樹立了君主立憲制的模式。(或表述為:對歐美有深遠影響。)
清:1。康康熙設南書房
2.雍正設軍機外—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美國總統共和制
《1787年憲法》
1. 聯邦制
2. 分權與制衡原則
3. 總統共和制
(可整合選修2第四單元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