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文明進程
初步建立:1949年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職能:政治協商、民主監督),標志初步建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b.發展: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中國共產黨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組成了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a.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原則。b。1949年的“共同綱領”明確規定,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c。1954年憲法規定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意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它滿足了少數民族當家做主的愿望,對實現民族平等,保證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調動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國民主政治制度同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區別:
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集中體現了政黨競爭、三權分立的基本原則。我國的民主政治因國情不同而有自己的特點,我們實行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政治制度。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
1.為過渡到社會主義奠定基礎
(政治:全國解放、土改、抗美援朝)
經濟:沒收…、調整…、領導……)
2.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憲法制定
(1)1953年過渡時期總路線,國家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
(2)1953年起第一個五年計劃
任務:
特點: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
(3)1954年一屆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為我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提供了法律保證。
3.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底)
農業、手工業:積極發展、穩步前進的方針,實行自愿互利的原則
資本主義工商業:贖買政策
三大改造的意義:①基本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②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③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
民主法制的破壞
原因:
表現: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6.10—今)
新時期民主法制的建設
1. 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1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21979年開始,人大加緊全面立法工作,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1982年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此后,全國人大又先后通過了《義務教育法》、《民法通則》、《勞動和社會保障法》、《環境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③中國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逐漸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經濟法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2.民主制度的建設與完善
a.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國家領導體制
b.1998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加強基層民主制度建設。
c.1982年中共十二大,確立了中共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使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進一步完善。
d.1984年頒布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體現了國家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管理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力,體現了國家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