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文明進程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兩極世界的形成
1.美國的冷戰政策
背景:
目的:遏制共產主義
表現:杜魯門主義(政)、馬歇爾計劃(經)、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軍)
2.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
(1) 歐亞人民民主國家的建立:
東歐八國:
亞洲四國:
(2)蘇聯與東歐合作
表現:政治
經濟:
軍事
影響:形成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兩極局面最終形成。
“冷戰”對二戰后的國際關系的影響
在歐洲,冷戰導致德國和柏林的分裂;在亞洲,則表現為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等一系列局部戰爭的發生;美蘇兩國還曾一度把人類拖到核戰爭的邊緣。總之,冷戰使世界分裂成兩大對立陣營,互相之間充滿敵意和不信任,給世界帶來了動蕩不安。
1.一國兩制
a. 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
b. 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2.香港(1997年)、澳門(1999年)回歸
3.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
“一國兩制”構想的偉大意義:是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指導思想;它不僅為解決港澳臺問題指明方向,也為解決國際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港澳回歸意義:香港回歸祖國說明了中國國際地位的顯著提高及綜合國力的增強,香港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中國才能回到祖國的懷抱,才能洗雪百年國恥。這標志著中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標志著中國人民為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事業作出了新的貢獻。也是世界上用和平方式成功解決了國與國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的光輝典范。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1.走向聯合的歐洲
歐共體建立:
背景:
過程:
內容::歐共體成立后推行統一的①關稅和外貿政策。②農業和漁業政策。③單一的歐洲貨幣體系。④政治一體化。⑤共同的外交政策
2.迅速崛起的經濟大國日本
(原因、表現)
4. 不結盟運動興起
(原因、表現)
歐共體成立的意義:
①促進歐共體成員國的經濟發展;②增強與美蘇抗衡的實力;③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發生變化(在資本主義世界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二次大戰后至上世紀8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進程:
1.戰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雅爾塔體系確立,兩極格局形成,冷戰開始;
2.從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從兩極向多極發展,資本主義世界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開始形成。
3.到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華約”解散,雅爾塔體系和兩極格局終結了。
冷戰結束后,世界格局的變化:
兩極格局瓦解后,世界總的趨勢是走向緩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顯呈現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的局面。但這些動蕩和沖突尚屬局部性質,不會導致國際局勢的全面緊張。東歐劇變及蘇聯解體,是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重大挫折,也為其發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訓。第三世界的戰略地位有所下降。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已是不爭的事實,當今世界經濟也出現全球一體化和區域集團化的趨勢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建樹
1.根本方針: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包括“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
2.成就: ①中蘇等17個國家建交 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3年) ③參加日內瓦會議 (1954年4月) ④參加萬隆會議(1955年4月,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