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高不可攀的《技術與設計》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技術世界中的設計》教學案例
這時出現了冷場,習慣于粗線條思考的同學們,一下子要考慮細節性問題,顯得不適應。我立馬建議,針對春游目的的三點內容,采取分而制之的策略,先計劃如何親近大自然的問題。并談了自己春游的感受,說在深圳親近大自然無非是“上山下海”。
說到游玩的感受,氣氛又活躍起來,不一會就提出了十幾個去處,最后集中在攀登梧桐山,還是去南澳游泳兩個方案上,最后因安全性和支持度上登梧桐山方案勝出。
思路打開后,余下的計劃內容就容易多了,集體步行從北面上山,從南面下山;每人為所有同學準備一件小禮物,女同學在山頂送出,男同學在下山后送出,如有坐車上山者將失去禮物交換資格。山頂休息三個小時,每位同學都要表演自己的絕活,形式不限。
到此,關于春游計劃的討論就結束,我和同學們一道回憶,歸納出這個春游計劃的制定過程如下:(投影顯示)
一定設想 → 一定目的 → 具體的規劃和創造活動
啟發學生思考類似的事例:
班級晚會 → 音樂演唱會 → 春節晚會 → 需要規劃的內容越來越多 → 專業分工:燈光設計、舞蹈設計、美術設計、服裝設計……
定義:設計是基于一定設想的、有目的的規劃及創造活動。
我問全班:通過春游方案的設計,可不可以認為:設計是不是無處不在,人人都需要,人人都可學會!長長的一聲“是!”表明設計的理念已經深在學生的腦海中扎根。
我順勢指出:
技術世界中的事例,需要規劃的內容多,創造的成分也高許多,其思維的方式更先進、對事物的看法更全面,視野更開闊,所以技術世界的設計效率最高。同學們學會了設計,將來從事技術工作肯定有幫助,干別的事情,設計的理念也會使你有在月球上跳高的感覺,一定會爽極了,同學們大笑起來。
按慣例,要對各小組匯報的春游計劃進行講評。此刻,學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我的處理是:講評完畢,立即請完成較好的小組介紹經驗。
從三個同學的發言中歸結出以下幾點經驗:自己曾經組織過春游;詢問過同學、家長;多次參加春游,有深刻印象。
接著問大家,對此有何感想?有同學回答:人家一直是班長,當然水平高。甚至有同學說:他命好,父母經常帶他游玩,深圳都走遍了!
我接著說:從春游方案設計的好壞,可以看出豐富自己的人生經歷多么重要!從中體現出設計的豐富內涵,同學們不但要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
今天,我們建立了設計的概念。設計中到底要考慮哪些因素,將是下次課要解決的,請同學們預習本章第二節。
余下的七、八分鐘時間,請同學閱讀教材p24——p27
三、教學反思:
讓高不可攀的《技術與設計》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增加了課程的親和力,采取團隊討論的組織教學形式,既保證了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又便于教師掌控教學進程,本堂課的作法是可取的。教學中概念性的內容通過學生的討論、歸納,借助學生認知的遷移、順延而來,效果明顯。
反思本堂課,有以下問題和不足:
第一、將日常事務中的計劃與策劃,上升到設計的高度,從而自然地引出設計的概念,對提高教學效果有益,但學術上是否可行?本人不敢妄斷。
第二、本堂課耗時兩個課時,但只完成了一個課時的教材內容,有待改進。
第三、選用的日常事例,與《技術與設計》課關系不大,技術的成分時太少。
來源:深圳教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