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課導入
·激發興趣
1.我等上課鈴響后,邊敲鑼邊走進教室。
2.利用ppt課件展現一些自然界中正在發聲的情景,這里可以在ppt中的錄制旁白里面把把這些聲音錄下來。(通過對自然界一些聲音的播放,使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在一個有聲的世界里,從而對聲音產生濃厚的研究興趣)
·提出問題
啟發,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經常制造出一些聲音來,現在利用書桌上的東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聲音來。(學生利用書桌的東西制造出聲音)
提問:你對聲音有什么問題?(學生說出自己想知道的有關聲的問題和不懂的問題)
在黑板上列舉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
二、新課教學
(一)聲的產生
探究聲音產生的條件
1.問題啟發
(1)你能不能使正在發聲的物體停止發聲。
(2)觀察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何區別。
(3)正在發聲的物體有什么共同特征。
(4)發聲物體分別是什么。
·學生思考:通過提出的問題使學生感悟到:實驗中要用到比較的方法,比較發聲時與不發聲時物體的區別。
2.探究實驗
·實驗1 用鋼鋸條、橡皮筋、喉頭進行發聲實驗
(教師指導觀察學生實驗,尤其強調將發聲與不發聲時進行比較;指導學生回答以上問題)
學生開始實驗1 討論答案:物體發聲時振動,不發聲時不振動。
·實驗2 用音叉、鼓做實驗
問題 (1) 你觀察這次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的區別像實驗1一樣明顯嗎?
(2) 怎樣使不明顯的現象變明顯呢?緊挨著音叉。
啟發學生(可用風吹草動,風吹樹葉動)是否可利用它對別的物體產生的效果來顯示呢?
學生回答:可以在鼓上放一些輕小的物體(如紙屑)緊挨著音叉放一乒乓球。
學生改進實驗再做,并同樣回答前面的問題。
歸納:在物理的研究中經常用到變抽象為具體,變細微為顯箸的研究方法。
·實驗3 用瓶子、小絨球做實驗
吹瓶子口,聽聲音。
問1:這個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猜想可能是空氣的振動產生的。
問2:假如空氣在振動,你能看見嗎?怎么辦?
學生實驗分工,一人吹,一人觀察小球,然后交換進行。
問3: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呢?
歸納:氣體振動可以產生。
·實驗4 利用水產生聲音,并注意觀察水面的振動情況。
學生進行實驗并歸納總結。
總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問:去年,我國航天員_______駕駛的“________”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在宇宙中航行5天的時間,并與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進行了交談。聽到這一令人激動和振奮的好消息后,我禁不住要問大家:
你們知道在宇宙中,宇航員之間是通過什么進行交談的嗎?他們為什么不能直接進行交談?
聲音在傳播的時候有什么條件呢?
·學生討論 列舉生活中哪些物質可以傳播聲音。
空氣、玻璃、金屬、墻壁、水等。
·生活中的物理
1.在課堂上,在座的各位都能聽到老師講課的聲音,同學們之間討論問題時彼此能聽到對方說話的聲音,說明了________的傳聲。
2.古代的偵察兵用一個鐵筒插入地下,耳朵貼著鐵筒就能知道很遠處隊伍行進時的步伐聲和馬蹄聲,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
3.在電視上,我們經常看到多名花樣游泳運動員在水中做著非常整齊一致的動作,你知道他們是怎樣做到整齊一致嗎?說明什么問題?
·提出問題
宇航員在宇宙中為什么不能直接進行交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