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全冊學案3
二、師生互動
1.多種形式讀課文,讀準字音。
①齊讀(邊聽邊糾正讀音)
②分角色朗讀
2.學生分組學習課文,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
3.學生分組展示學習結果。
鼓勵學生敢于質疑。
鼓勵學生集體解答不理解的語旬
三、效果測評
集體完成書后練習二、三。
四、課堂小結
教師根據本節課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簡要作結。
四、課外作業
1.讀《戰國策》或有關資料,準備講 故事。
2.完成《榜樣學案》基礎部分練習。
(第二課時) (總第33課時)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分組討論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寫作意圖,教師巡回解疑。
1.全文采用對話來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話與安陵君的話作比較,看相同點與不同點是什么。(采用學生的合理說法)
(因為拒絕與秦交換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對秦王先恭維,后委婉拒絕。唐雎是直接拒絕,態度堅決。)
2.唐雎的語言與秦王的語言進行比較,二人有什么不同點?
(唐雎是針鋒相對,后發制人,著眼點小——刺殺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脅恐嚇,著眼點大——進攻國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樣一個“士” 的形象,意圖是什么?
(形象: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勇士。)
(意圖:強調“士” 對一個國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傾”,能使一個國家“轉危為安,運亡為存”。)
4.學生分組展示學習討論結果。
二、合作探究:
(一)關于文章的寫法特點:
1.根據課文情節,發揮想象,看課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節?(學生說,老師評點;老師說,學生評點)
明確:本文這種寫法的好處,簡潔明快,突出重點,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駁秦王關于“布衣之怒” 的特點。
(1)舉哪幾個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 征兆?
舉了專諸,聶政,要離三個刺客的 事例。
在他們行刺前分別有征兆:慧星襲月,白 虹貫日,倉鷹擊于殿上。
(2)為什么要這樣說?
這是一種鋪陳渲染,增強對秦王心理打擊力量,以達到下文有效威脅秦王的目的。
(二)關于人物及內容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針對什么而言?師生互相交流看法。
2.讀文章后,有什么疑問?
如唐雎行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讓學生發現,培養他們敢于質疑的精神和識別事物的能力)
三、拓展訓練:
講《戰國策》里的故事:
1.士” 的故事
2.成語、寓言故事
四、課堂小結:
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及知識掌握情況簡要作結。
五、課外練習
以戰國時的“士”為內容,寫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題目自擬。
六、課后反思
語文學案設計: 備課時間:
隆 中 對
《三國志》
教學目的:
1.通過課文,了解當時的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的政治藍圖,計謀及策略。
2.理解時年27歲的諸葛亮的遠見卓識、極其銳利的戰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