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全冊學案3
4.學習諸葛亮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導自己的行為
重點難點:了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 理解“寓情于議”和“寓情于敘”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檢查默寫1-2段(一人演板,其它在下面寫)
二、師生互動:
(一)、引導分析課文3-5段
1.指導朗讀,要求有層次感
(二優生分別讀第3第4段后齊讀第5段。)
2.學生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教師提出幾個問題抽查:
是以: 痛恨: 所以: 計日而待: 良實: 親賢臣,遠小人
3.思考:第3、4兩段寫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議?
(小組討論,展示爭論,教師小結并板書:)
薦賢臣:宮中之事---先帝簡拔之臣---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營中之事---先帝稱能之臣---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提建議:親賢遠佞(正反教訓)
4.小結第一部分:
(1)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治國大計,特別是第三條“親賢遠佞”是作者反復強調的。這三條在今天看來也是正確的。
(2)講解“寓情于議”的特點:諸葛亮談形勢,教方法,擺先帝任賢事實,引歷史經驗教訓,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的道理。這種把誠摯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擺事實、講道理中的論證手法,就是“寓情于議”。作者之所以采用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議,達到規勸目的。
(二)、引導分析第二部分:
1.創設情境: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萬分感激,平時又言聽計從,臨終時也曾把兒子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盡所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試圖為劉備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下面我們再學習6、7兩段,看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師補充幾下注釋,學生思考自譯課文:
躬耕:親自耕種.聞達:聲名遠揚 庶竭:希望竭盡 爾來:從那時到現在 托付不效:交給的任務沒有完成
3.復述諸葛亮的經歷(根據課文內容)
要求一位表達能力強一點的學生回答,其它學生補充
4.獨立思考問題:這一部分的主要表達方式是什么?敘述的對象以及敘述的內容是什么?(要求扣課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廿年經歷
當今:出師理由 報先帝忠陛下
5.教師講解“寓情于敘”
如下所述,這兩主要是追述21年來的經歷,陳述出師的理由, 抒發報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達方式是寓情于敘。例如第6段在敘述生平志向、 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句充滿感情的話,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隨先帝、為之奔走的艱難歷程,又抒發了他感恩報效的一片忠心。
6.討論問題:“受命以來.....深入不毛”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精神? 今天應該怎樣認識?
(引導學生從作者忠君的同時看到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努力學習,完成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7.小結第三部分層次:回顧歷程,抒發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決心,報先帝忠陛下
三、效果測評:
1.詞語解釋:
是以: 痛恨: 所以: 計日而待: 良實: 親賢臣,遠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