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對于你我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增強責任意識,積極參加公益活動,服務人民、奉獻社會,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能力:初步認識理解社會的復雜性,增強道德判斷和辨別是非的能力,能夠負責任地做出選擇
知識:知道責任產生于社會關系中相互承諾,懂得人因不同的身份而負有不同的責任
【重點難點】責任的產生
【教學流程】
〖情景創設 啟動思維〗
XX年7月1日,在香港回歸10周年紀念日上,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三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向中央政府莊嚴承諾:今后工作中認真履行職責,克盡職守;我們學校在運動會開幕式時都有這樣這樣一個程序,即裁判員和運動員代表宣誓環節。
在現實生活中你向他人承諾過什么?你履行諾言了嗎?你為什么要履行?有何感受?
〖探究展示,感悟升華〗
1.自主探究,獨立思考
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探究教材問題,明確教材講了哪些知識點或自主構建知識體系。
2.同伴互助,合作釋疑
同學之間相互交流,探究不能解決的問題和新出現的問題。教師要參與指導、收集信息。
3.交流展示,分享成果
在以上環節的基礎上,由部分學生或小組代表上黑板向全體同學展示合作探究成果,教師給以鼓勵。
4.提煉鞏固,情感升華
師生提煉觀點,明確結論,并采取多種方式加深理解,強化記憶。
板書設計:
一、責任的產生來源
(一)責任產生于人們之間的相互承諾
1、承諾普遍存在于社會生活 2、正確認識承諾和責任的關系
(二)責任產生的根源,歸根到底是由人們所處的社會關系決定的。
1、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必然隨之產生一定的責任。2、人生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
二、“身份不同,責任不同”
(一)人在社會關系中的身份不同,責任就不同(二)認清人生的不同責任,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1、每一個人都要扮演社會角色,承擔社會責任2、必須認清自己在人生各個階段、各個方面的責任,扮演好角色
〖走進生活 學以致用】
1.教師選擇教材典型材料,設計基礎性的問題,讓學生在運用中加深理解,鞏固知識。
2.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社會現實問題,在合作交流和思維碰撞中,實現三位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⒈①p15學生熟悉的社會生活中的承諾現象
商品生產經營者對商品和服務作出的承諾
學校等教學教育機構對社會作出的教學教育承諾
②承諾意味著:
意味著責任,即承擔了信守承諾或“說話算數”的責任和義務,并且履行這一責任和義務。
⒉p16活動設計
①對韓亮和小飛的言行的評論
韓亮:韓亮的言行是對的,韓亮借書看并承諾按時歸還,符合個人發展要求和社會道德法律規范,是社會所確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