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第三框 我國的資源和環境問題
例10.環境污染向農村蔓延
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水污染向農村轉移在加劇。 1998年城市的垃圾清運量已達14223萬噸,殃及農村。
教師:剛才兩隊同學既競爭又合作,多角度地了解了我國環境問題的表現。雖然有些材料不夠"精",有些數據的單位還不夠統一……但我還是為同學們出色的"科研"能力而折服。我也想參與其中,來展示一段資料,請同學們看看它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多媒體展示)
據國家權威部門綜合信息,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生態惡化發展趨勢得以減緩,局部地區或某些特定領域生態環境得以改善,具體表現在:
最近10多年來,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減少11萬平方公里,局部地區水土流失狀況明顯好轉,基本禁止住了發菜、甘草、麻黃草等固沙植物的濫挖,一些地方治理沙漠化取得成功。全國林木年凈增長量為4.6億立方米,年均消耗量為3.7萬立方米,繼續呈現長大于消的趨勢。大熊貓等一些瀕危動物種群開始擴大。 90年代后期,城市工業廢水排放量呈下降趨勢。全國大城市大氣惡化趨勢有所扭轉。 sXX年平均值在1994年以后開始下降,如沈陽、北京的s02濃度和西南酸雨區的降水酸度、酸雨頻率有所減緩。總懸浮顆粒物及降塵污染穩中有降,逐步好轉。一些大城市的某些環境質量指標好轉,一些沿海城市環境繼續改善。90年代以來,工業固體廢棄物污染發展基本得到控制。一些地方的農村生態系統得到改善,建立了一批成功的生態農業縣。但是,另有某些地區或某些領域的惡化趨勢并未得到根本的控制。
學生:(相互交流,討論后回答,略)
教師:(歸納)綜合同學們的看法,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從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國環境形勢依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然而,造成我國環境問題的因素是什么?(意在引導學生回歸課本,并在教師的指導下看書,教會學生分析、歸納)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造成我國環境問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課本僅舉了兩個主要的方面。除此之外,還有其他造成環境問題的因素嗎?(意在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各抒己見,從多方面剖析,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從而深化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哪怕答案包含在課本中所講的"兩個方面"中,也要予以肯定和贊賞)
學生1:我認為限制外來人口進城是一個因素。像北京規定了許多工種不許外來人口涉足。農民就只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隨著農村人口的增加,人均擁有的資源越來越少。僵化的戶籍制度使農民難以自由流動,只有困死在那狹小的一商三分地里。這樣一來,你城市人不是不讓我們進城嗎?我們只有在上游毀林開荒,在土里刨食,最后造成發洪水、沙塵暴,反正環境惡化了大家起遭殃。(有不少學生點頭稱是)l
教師:(表示贊許)也正是由于有這方面的原因,我國的戶籍制度已經開始了改革。還有嗎?
學生2:我覺得我國目前的環境問題與目光短淺有關。人家日本人早在10多年前就提防中國環境破壞對他們的影響。這些年來,日本每年都有大批人前往我國西北沙漠地區義務植樹,可我們中國人又有少人在前些年想到西北義務植樹搞綠化呢?
教師:對!環境保護應有長遠目光,未雨綢繆。為什么非要等黃土把咱家門口都淹沒了才行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