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版七年級歷史上冊全冊教案1
二、戰國七雄
1、戰國七雄:公元前475年到前221年秦統一,是歷史上一個動蕩時期。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前人成之為戰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戰爭接連不斷,社會呈現天下大亂的形勢。這期間,北起長城,南達長江流域,先后出現了齊、楚、燕、韓、趙、魏、秦(東、南、西、北、上中下)七個大國。
讓學生比較“戰國形勢圖”與“春秋形勢圖”有哪些不同?(一是戰國時期,諸侯國的數目減少,春秋時期的宋、衛、吳、越等都消失了。二是春秋時期曾為霸主的晉國被韓、趙、魏取而代之。進而引出“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的故事。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開始被諸侯所取代,諸侯爭霸。到戰國時期,諸侯國君的地位又開始被卿大夫所取代,權力中心繼續下移。在這種情況下,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并立的局面,歷史上叫做戰國七雄。
2、著名的戰役:戰國時期究竟有哪些典型的、著名的戰役呢?出示《圍魏救趙形勢圖》讓同學們先仔細讀圖,之后了解“圍魏救趙”(桂陵之戰)的事件。除此之外,還有哪些著名的戰役?(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3、說一說你知道的與這一時期歷史有關的成語?(負荊請罪、紙上談兵、竊符救趙、三令五申、完璧歸趙、退避三舍、朝秦暮楚、邯鄲學步、一鳴驚人、問鼎中原等)
課堂總結(爭霸戰爭的歷史作用):一方面爭霸戰爭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社會的動蕩,但另一方面它也有積極的作用:(1)加快了統一的步伐,大國在兼并戰爭中開拓了疆土,實現區域性的局部統一,為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2)促進了民族融合,大大密切了華夏族與其他各族的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各族的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3)各國為了戰爭的勝利,不得不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改革,以實現富國強兵,從而加速了新舊制度的更替過程。
第4課 鐵器牛耕與社會變革
-、課程目標
(一)內容標準
通過商鞅變法了解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情況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過程;掌握商鞅變法的背景、主要內容及其歷史作用。
2.過程方法與能力
戰國時期,新興封建制度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封建制度下農民的地位比奴隸制度下的奴隸有了改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社會經濟空前繁榮。這說明先進的社會制度代替落后的社會制度,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規律。由此培養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通過學習李冰、商鞅等歷史人物的事跡,培養學生全面、客觀的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人類生產工具從石、木到鐵制農具的不斷變革以及農耕動力從人力到畜力的變化,引導學生認識先進的生產技術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
戰國時期聞名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創造能力,以此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讓學生初步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使學生認識到,變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它是在進步和反復、成功和失敗的矛盾中不斷推動社會前進的。從而培養學生勇于改革創新的意識和為實現理想不怕挫折堅持不懈的斗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