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版七年級歷史上冊全冊教案1
二、教學要點
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以及歷史作用。戰國是封建社會的初期,新興地主階級逐漸奪取了政權,但奴隸制的舊傳統在各方面還有著很深的影響。為了進一步革除奴隸制殘余,發展封建經濟,鞏固新興地主階級的統治,各國先后在經濟、政治方面進行了改革,其中最典型、最成功的就是商鞅變法。
難點:生產關系的改變、社會制度的進步,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對于七年級的學生,要真正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些抽象概念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
導課,揭示課題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為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我們的祖先一直不斷地在努力著。從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到西周時期的銅制工具,生產工具的每一次進步,都大大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普遍使用鐵器和牛耕。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引發了巨大的社會變革。你們知道這些變革的具體內容及其深遠影響嗎?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第4課鐵器牛耕與社會變革”。
學習新知識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生產工具的變革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使得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但是人們并沒有停止思考,又在探索:能不能利用家畜的力量來幫助人們從事生產,減輕人們的負擔呢?引導學生了解早在春秋時,勞動人民就摸索出了牛耕技術,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使用木制、石制工具時,奴隸們怎樣才能完成繁重的生產任務。(集體合作,共同勞動)
當鐵制工具和牛耕使用并推廣后,生產效率大大提高,還需要奴隸們進行大規模的集體耕作嗎?(不需要,鐵犁牛耕的推廣,使個體生產成為可能)
如果奴隸主仍然殘酷剝削和壓迫奴隸,奴隸們會有生產積極性嗎(奴隸沒有人身自由,生產得再多,自己還是什么也沒有,不會有生產積極性)
如何調動奴隸們的生產積極性呢?于是一部分開明的奴隸主嘗試著改變剝削方式,他們把土地分成小塊,租給勞動者,每年收獲的時候向承租人收取大部分收獲物作為地租。勞動者通過一年的耕耘,也可以留下一小部分收獲物供自己支配。你們覺得這種新的剝削方式會帶來什么結果呢?(勞動者為得到更多的收入,努力工作)
可見,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使個體生產逐漸取代大規模強制性集體耕作,個體小農逐漸成為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在這種新的剝削方式中,勞動者不再稱奴隸,而叫農民,那些開明的奴隸主就成了新興地主,開始登上了歷史舞臺。
戰國時期,群雄并起,戰爭不斷。處在那樣一個戰亂時代,怎樣才能避免被兼并的厄運呢?(發展生產,富國強兵)
為了富國強兵,戰國時各國紛紛進行改革,主要有:魏國――李悝、楚國――吳起、韓國――申不害、齊國――鄒忌的改革,一時出現了競相改革的時代風潮。在眾多的變法中,變法最徹底,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各國為什么要變法?引導學生討論,使學生通過討論,歸納出兩點:第一,新興地主要想建立他們的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就必須廢除奴隸主貴族的各種特權;第二,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的現實壓力,迫使各國變法。這也是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商鞅原是衛國沒落貴族的后代,姓公孫,名鞅,也叫衛鞅。后因在秦國變法有功,秦孝公封他商地等十五邑,因此稱為商鞅。商鞅從小就立下了革新政治的雄心壯志,當聽到秦孝公下令求賢的消息,便來到秦國,向孝公進獻富國強兵之術,提出了變革政治的主張,得到孝公的信任,進行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