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統的漢朝教案
[教師講解]確實如此,西漢初年,有三大社會問題非常突出:一是經濟凋敝;二是邊境不安;三是諸侯王割據稱雄。其中經濟問題最大,請同學們看屏幕。
[投影顯示]
(一)
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餉,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物踴騰糶,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
——《史記•平準書》
(二)
漢興,接秦之弊,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漢書•食貨志》
[教師講解]上兩則材料分別選自《史記》和《漢書》,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漢初的經濟狀況,不光谷物奇缺,物價昂貴,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那么,下面請同學們結合我們前面所學過的內容,再互相討論一下,得出西漢初年經濟凋敝的原因。
[學生看書、討論]……
[學生回答]西漢初年經濟凋敝的原因是秦朝的殘暴統治和秦末農民戰爭的破壞以及楚漢戰爭的破壞。
[教師引導]再具體一點。
[學生回答]秦朝時,每年服徭役的人不下三百萬,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萬的農民脫離農業生產,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沉重的賦稅使農民大量破產,使社會出現了經濟凋敝的景象。再加上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之爭的影響,就出現了材料中所提供的現象。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繼續往下看,了解一下漢朝的統治者是怎樣克服這種困難的?采取了哪些措施?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漢高祖和他的后繼者漢文帝、漢景帝等,吸取秦亡教訓,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文帝、景帝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誡百官關心農桑。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他們提倡節儉,并以身作則。文帝在位二十多年間,宮室、園林沒有什么增加。他修建的陵墓,要求從簡,不許用金銀等裝飾,只能用陶瓦。
[教師過渡]我們把西漢初年漢高祖和他的后繼者們針對經濟凋敝采取的這些措施叫做“休養生息”或“與民休息”。下面我們按知識點把這些措施重列一下:
[板書]2.西漢初年的體養生息政策
[教師在黑板上寫出]
①輕徭薄賦 ②重視農業 ③提倡節儉 ④以德化民
[教師講解]西漢初年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是建立在吸取秦亡教訓的基礎上的。建漢之初,劉邦就多次組織人討論秦亡原因。當時儒生陸賈向劉邦提出“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的建議,劉邦覺得很有道理,遂指使陸賈把秦朝失天下的原因和以往帝王治天下的經驗總結出來,成為《新語》十二篇。劉邦看了以后很受啟發,認識到秦朝之所以滅亡,就是秦朝的統治者對人民狠毒殘暴,加之沉重的徭役,殘酷的刑罰,副得廣大群眾走投無路,才有陳勝、吳廣的揭竿而起。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他采取了“反秦之弊,與民休息”的政策。他鼓勵士兵回鄉生產,免除他們的徭役、田租,改秦時的十稅五為十五稅一,受災地區可以免租稅等。后來漢文帝即位后,以高祖劉邦的既定方針為基礎,推行了一系列治國利民的政策,開創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他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他曾多次講過:“農業是天下的根本,沒有比它更重要的了;人民有吃有穿,天下才會太平。”為發展農業生產,他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他即位的第二年,就免去天下田租的一半;十三年后,完全廢除了田租。每年的春天。他還親率大臣耕作,生產供祭祀用的糧食。為了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他還規定農民種地沒有種子,由各縣借給他們;沒有口糧,由各縣貸給;發生天災,由各縣賑濟。文帝一生提倡節儉,在封建帝王中也是罕見的。他在位23年,宮室、園林、狗馬、衣服、車駕都沒有增加。文帝平常經常穿著黑色的衣服,就連對他所寵愛的慎夫人,要求也很嚴格,規定衣裙下擺不準拖到地面,帷帳是素面,全不刺繡,也沒有花邊等。他修建陵墓時,下令隨葬品只有陶器,禁止用金銀銅錫等貴重物品,他在遺詔中說:“給我送葬的車馬,不準陳列兵杖;送葬人戴的白布孝帶寬不超過三寸;治喪期要短;在治喪期間,不要禁止百姓結婚 、祭祀、飲酒與吃肉。”漢景帝劉啟也是我國封建社會中一個比較有名望的皇帝。他即位后,繼承和發揚了漢文帝時期的傳統,把文帝開創的安定富足的局面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因而才有“文景之治”之稱。漢景帝和漢文帝一樣,強調以農為本,繼續推行輕徭薄賦的政策。他在位的第一年,雖然復收農田半租,堅持三十而稅一,但這仍然是很輕的稅收。由于景帝體恤民情,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使西漢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一派國家安寧,人民豐衣足食的繁榮景象。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