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統的漢朝教案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所提到的,都是西漢存在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決定了西漢王朝必須加強中央集權。現在我要問的是:客觀環境要求實行中央集權,那么,漢朝當時實行中央集權的條件是否具備?如具備,主客觀條件各是什么?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漢朝當時實行中央集權的條件已經具備。漢武帝雄才大略、重用人才是主觀條件;漢文景之治的出現,為加強中央集權提供了物質條件。(教師可從物質、人才方面作引導)
[教師總結]這個問題基本解決,我們用板書系統一下:
[教師引導]下面請同學們再從課本上找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所采取的措施。
[學生回答]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使諸侯國越分越小。漢武帝又找借口一次就削去當時半數的侯國。漢武帝為改變諸侯招集賓客非議中央的局面,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持法家、道家各學說的讀書人,均受到排斥。武帝還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舉辦太學。以儒家五經作為主要教材,不學習其他各家的學說。
[教師總結]我們用簡單的兩句話來概括一下,再用板書表示:
[教師講解]漢武帝繼位時,諸侯王國的勢力雖然已有所削弱,但這些皇子皇孫的特殊地位,使得他們有恃無恐,常有不法行為;又有許多趨炎附勢之徒為之出謀劃策,所以打擊削弱諸侯國,解除王國權力,掃除封建中央政權的隱患就成為加強中央集權的首要措施。公元前127年,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其內容是,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守統轄。這樣,既可把王國的地盤化大為小,以分散其勢力,又可使這些受封的子弟“聯恩盡孝”。“人人喜得所愿”,擁護中央,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這里請同學們注意的是,“推恩令”沒有頒布之前,在諸侯王死后,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地盤,而且是原樣大小繼承,王國的勢力不會被削弱。推恩令的推行,實際上是一種“化整為零”“分而治之”的策略。這樣,不僅王國勢力縮小,無力對抗中央,而且原來沒有繼承權的庶子們分到了地盤,變成了中央集權的擁護者。除此之外,在公元前1XX年,武帝為祭宗廟,要列侯獻酎(zhòu)金助祭。以所獻酎金份量不足或成色不好為借口,廢列侯106人的爵位。這就是所謂的“酎金奪爵”。以后,又以其他罪名廢掉一些侯國。終漢武帝之世,漢初封侯的143人中,只剩下5侯;武帝因功封侯的75人中,失侯的68人;推恩封侯的175人中,失侯的113人。至此,漢初分封所形成的割據勢力問題,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另一個措施便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請同學們看下面投影:
[投影顯示]
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漢書•董仲舒傳》
[教師提問]“文藝之科孔子之術”指哪家學說?
[學生回答]儒家學說。
[教師講解]同學們請注意,這里的儒家學說已非孔孟所提倡的儒家學說,而是經過董仲舒改造過的儒家思想,我們稱之為新儒學。新儒學的特點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雜以陰陽五行及法家思想的某些成分。其主要內容是“君權神授”“外儒內法”“三綱五常”“德刑并用”。這種王道、霸道雜用的統治思想,一直為后世歷代封建統治者所奉行。從此,以孔孟為正宗的儒家學說逐步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同時,為了按照儒家思想培養統治人才,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在中央設太學,置五經博士官,教授儒家經典。興辦太學、培養了封建統治人才,促進了儒學的傳播,同時,也加強了對人民的思想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