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燦爛的青銅文明》導學案
6.西周的平民使用農具勞作,關于他可能使用的農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用穿有木柄的骨耜翻地 b.用石鐮收割莊稼
c.用鐵制的犁劃地 d.用青銅農具進行生產
7.燦爛的青銅文明是指( )
a.夏商周時期青銅器生產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
b.夏商周時期青銅器的制作超過了原始社會
c.夏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的花紋十分瑰麗
d.夏商周時期十分繁榮的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
8.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有許許多多精美奇特的器物,其中最大的青銅器是( )
a.魚網紋盆 b.青銅面具 c.司母戊鼎 d.四羊方尊
9.“三星堆文化”在成都平原的出現,說明我國青銅文化( )
a.水平高超 b.制造業“一枝獨秀” c.分布地區廣泛 d.手工業規模龐大
10.閱讀下列材料:
司母戊鼎高1.33米,長1.1米,重832.84公斤,是世界現存最大的青銅器。當時,鑄造這樣一個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時操作,可見商朝的青銅鑄造業,有多么大的規模了。
請回答:
(1)請你想一想,商朝的司母戊鼎是用來做什么用的?
(2)除司母戊鼎外,請你再列舉一、二個商周時期我國青銅器的精品。
(3)請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商周時期,青銅器的鑄造有什么特點?
參考答案:
1.b 2.d 3.a 4.a 5.b 6.c 7.d 8.d 9.c
10.(1)祭祀(2)四羊方尊、青銅神樹、青銅立人像等。(3)工藝高超、分布廣泛、規模龐大等。
五、教學反思
我的理念是“教給學生有生命的歷史”,所以在設計中我盡量把書本上的文字通過多種辦法變得鮮活,比如在導入新課采用分享旅游圖片的方式,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自主預習、學生查閱資料、預習效果驗收、小組討論、填表、表演課本劇等活動中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啟發引導重難點問題,通過學生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小組討論得出答案,而不是把答案強加給學生。但是考慮到初一新生的學習特點,沒有做到深挖教材,顯得整節課只浮于表層;選擇的歷史圖片略顯單一,學生可能沒有新鮮感,個人認為需要進一步擇優選用,這都是需要改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