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統一國家的建立(11—19課)
情感、態度、價值觀要求:本學習板塊引言提出的要求是:“增強學習歷史興趣,激發民族自豪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本學習主題生動史實較多,科技成就較為突出——中國古代一個較為輝煌的時代,在具體學習過程中對實現這一目標是十分有利的,尤其要注意“加深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的熏陶。
二、課文要點分析及教學建議
(一)第11課 “秦王掃六合”
1.《課標》中對相關內容的要求:
“了解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2.對“課標”要求的基本分析:
統一是本課核心,建立統一國家和鞏固國家統一的措施作為一般史實了解,但還要以此為素材,能對統一國家建立意義作出探討,是較高的能力要求,尤其是對初一學生。
3.教材內在結構分析:
從課文篇幅來看,秦兼并六國史實敘述較略,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史實較詳,可見重點應放在對鞏固統一措施的了解和分析上,而且唯此才能較好實現“探討”要求。
實質上,課文第一目的后半段(課文大字第二段開始)就在敘述鞏固統一的措施,課文第二目和第三目均可看作是鞏固統一的措施,因此整個課文可看作兩部分:一、秦滅六國(課文前兩段——含小字);二、秦鞏固統一的措施(可分為: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軍事幾大方面)。
4.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及建議:
建議加強對商鞅變法作用的回憶(突出:商鞅雖最終被害,但商鞅之法始終在秦推廣并發展)導入新課,并利用課文第一段小字內容,引導學生了解為什么嬴政時秦能完成統一(歷史條件、國家基礎、個人作用三方面)。
秦兼并六國過程可略述,可借助掛圖(多媒體),221年是重要年代,要識記。同時可對“六合”作出解釋。課前引文可在敘述中引入,重在了解:此事的發生說明了什么?此事的結果又說明了什么?——統一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但統一的趨勢又是不可阻擋的。
對于鞏固統一的措施,建議組織學生認真看書分析(可組織小組討論):分析秦始皇采取的鞏固統一的措施是從哪幾個方面進行的?每一方面又有哪些具體內容?這些措施對鞏固統一各起了什么作用?然后教師在各組匯報的過程中對一些不易理解的名詞作出深出淺入的解釋(如:“皇帝”名號由來、度量衡、郡縣制等),并對措施進行大類的歸納(政、經、文、思、軍、邊疆治理等)和內容的梳理,最后在各組匯報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對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能進行探討(重探討的過程和探討方法的訓練),可從社會局面、人民生產生活、社會經濟交往、思想文化交流、抵御外族侵擾等幾個具體方面與春秋戰國時代比較后得出基本結論,并通過多種方式告知學生:國家的統一是整個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秦所采取的措施大多為后代各朝沿襲(有發展,但所包含的方面變化不大),——明確:秦朝是第一次也是真正意義上在中國歷史上完成了統一,“加深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的熏陶。
5.需要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