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統一國家的建立(11—19課)
第二目是對手工業成就的敘述,主要分為絲織和冶煉兩大類別。又各可以從工具改進和技術提高和突出成果兩個方面進行敘述。其中有些成果是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注意讓學生了解。
第三目中有關收回鑄幣權和鹽鐵專營的內容建議11課就進行了解,可完善對大一統的了解。本目其它內容主要介紹城市的發展(折射商業的繁盛),主要從城市人口、城市布局及建設,市場繁榮景象幾方面加以了解。
(五)第15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1.對教材的基本認識:
課標也未將此課內容直接列入,但與張騫通西域有密切關系,對了解大一統在軍事方面的內容也有重要地位。
了解一些基本史實是學習本課的主要任務,同時注意從中感受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歷史。對各民族均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過積極貢獻以及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事實進行初步體驗。
2.教材內在結構分析:
本課共有三目,第一目重點在匈奴的興起,第二目主要介紹了西漢(漢武時)與匈奴的“戰”,第三目主要介紹西漢與匈奴的“和”。三目的連接線索是民族關系。
3.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及建議:
可以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為國家的發展作出過積極貢獻,秦漢時期,蒙古草原生活著一個很有影響的民族的語句敘述來導入新課。
第一目的學習可以教師講解為主,要認識如下4個問題:匈奴族是我國古代的一個民族;他們的興起與發展(發展狀況可從畜牧、冶鑄、農耕三方面概括),對開發蒙古草原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冒頓(需正音)是匈奴族的杰出領袖,他實現了蒙古草原的第一次統一;匈奴的發展與同中原的交往有較大的關系。
第二目的學習,重點在“戰”。教材介紹的主要是武帝對匈奴的第三次之戰,但在本目開頭的小字部分又介紹了西漢初的“和親”,可考慮概述一下西漢初的漢匈關系及交往特點。在介紹前119年之戰時用了一個“又”字,說明此前已有戰斗。因此可作一點簡略補充,只要說明此前曾有過兩次交戰,奪回了一些失地,為徹底消除匈奴對西漢的威脅,前119年,武帝再次對匈奴用兵即可。在介紹此次戰役的過程中,對衛青、霍去病的事跡應做一點補充介紹,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此目學習完畢,可對武帝大一統作一個完整的歸納(也可將本課前兩目的內容在12課中點撥)。
第三目的學習,側重于“和”,王昭君的故事美麗動人,師與生可生動講述(可結合導入框內容),對漢匈友好相處應能認同。此目的學習中也可引導學生討論:此時的和親與西漢初的和親有何不同?
最后應指出:漢匈的戰與和都是歷史,它都加強了民族間的交往,對雙方的歷史發展都產生著影響,而友好相處,平等交流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向往的,它對雙方民族的進步都是極其有益的。
。┑16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1.《課標》中對相關內容的要求:
“講述張騫通西域等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對“課標”要求的基本分析:
講述史實是為了識記史實,張騫通西域之“通”字,更突出了史實的結果和作用,而且不僅僅局限于西域,還要擴展到對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教材內在結構分析:
本課安排了三目,第一目主要介紹張騫通西域之史實(西域概念、出使背景和目的、出使人物和兩次出使概況——不同的具體目標,不同的結果、出使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