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統一國家的建立(11—19課)
第二目主要是對張騫通西域后產生的拓展性影響的介紹,涉及到古代的中外交往,海上絲綢之路的知識點為新增內容。〕
第三目是小字,選學內容,側重表現中央政權對西域治理的延續,也涉及到中外的政治交往。
4.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及建議:
本課涉及地理概念較多,應多利用掛圖和地圖冊,學習要與讀圖識圖緊密結合。
對張騫不忘使命,設法完成使命的責任感和智慧要注意加以渲染。
西域都護的設立是一重要史實,既是張騫通西域后產生的重大結果,更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要認識它的重要意義。
書中談及“絲綢之路”意義時提及“溝通中西交通”,要釋其義:溝通東西文明,并促成兩文明的互相滲透。
教師要能理解中外交流與統一國家建立的關系:絲綢之路由張騫鑿空蔥嶺和班超定西域而一再打開,由兩漢在西域實施有效的行政管理而暢通無阻。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外交流與統一國家的建立是有關的。按常理,國家統一后,就應該大規模地對外交往,但事實上不一定如此。漢唐兩朝這兩個現象之間均存在聯系是事實。但其他統一朝代未必就是事實。這是值得分析和討論的問題之一。課標將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納入統一國家的建立這一學習主題之下,符合漢朝的歷史實際,是沒有問題的,但在其他時候,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主觀隨意泛化。
(七)第17.18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二)
1.《課標》中對相關內容的要求:
“知道《九章算術》,了解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
“知道華佗、張仲景和《傷寒雜病論》……等名醫名著。”
“了解‘四大發明’,認識中國古代科技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的主要史實。”
“說出《史記》的作者和體例。”
“列舉古代雕塑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對“課標”要求的基本分析:
科技史、文化史均為歷史學科的重要內容。秦漢文化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昌盛期,其成果令人矚目,這些成果也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塑造完美人格的極好資源,教學中要注意充分挖掘。
此兩課對技能的基本要求多為第一層次(識記),因此要側重情感的熏陶,增強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
3.教材內在結構分析:
整個學習內容分為科技和思想文化兩大類,各安排了一課。所反映內容與原人教版教材變化不大,地動儀作為擴展內容,王充改為選學內容(增強破除迷信的意識)。科技類又分為造紙、數學、地震儀器、醫學諸方面,思想文化類分為宗教、史學、藝術三個方面,條理清晰。
4.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及建議:
可以復習舊知的方式,說明文化的昌盛與政治、經濟等方面發展的關聯。
學習紙的發明,要注意以下三方面:已知最早的紙;蔡倫改進造紙術的意義—原料易找,質量提高,普遍推廣;造紙術的改進對世界文化的貢獻——增強認同感。
《九章算術》,一般了解書中所反映的數學成果的歷史階段和概要了解所反映的突出成果。明了:地震儀是測定地震方向的儀器。此部分內容的學習要注意科學精神的熏陶(重事實、重證據、重邏輯,不以主觀好惡任意歪曲事實、改變事實、取舍事實、剪裁事實——求真),注意把握好衡量古代科技水平的尺度,既不過分拔高,也不刻意貶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