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統一國家的建立(11—19課)
關于對焚書坑儒的評價:注意區分這一事件對當時政權鞏固和對思想禁錮的兩重作用。
(二)第12課 “伐無道,誅暴秦”
1.《課標》中對相關內容的要求:
“知道陳勝吳廣起義”
2.對“課標”要求的基本分析:
知道什么?我以為有三知即可:知原因、知過程、知結果。另外從《課標》的整體“內容標準”來看,中國歷史中涉及農民起義內容的,只此一條是較為完整敘述起義歷程的。因此可以此為例,對君民關系與政權興衰的關系有一初步認識。同時這場起義的整個歷程中,留下的成語典故較多,教師可恰當利用和補充,以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并對學生的人文修養加以強化。
3.教材內在結構分析:
教材分為三目,實質上就是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本因)、過程(含起義導火線或直接原因)和結果。十分清晰。
4.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及建議:
可以回憶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為切入口,最后用一句:如此強大的秦朝卻只是歷經兩代,短命而亡。這是為什么呢?
關于起義原因:要引導學生自己去分析、概括,了解秦的暴政(具體表現為徭役繁重、賦稅沉重、刑法殘酷三方面)是這場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而陳、吳遇雨受阻大澤鄉只是起義的導火索或稱直接原因。教學中可注意引導學生對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區分。
關于起義過程:主要掌握:(1)爆發:起義爆發的時間、地點和首義領袖。2).發展:各地響應蓬勃而起,陳、吳失敗后,項、劉繼續領導反秦,規模日大。(3) 關于起義結果:知道起義軍推翻了秦朝。(巨鹿之戰,劉邦入長安)(注意時間為前2XX年)
對農民起義的作用不必過分渲染,(注意閱讀教參中的“學術動態”)。
關于楚漢之爭和西漢的建立的史實建議補充一些內容,對劉邦取勝的原因最好作出分析(原因之一的善于用人問題可將13課的導入框內容先用),對楚漢相爭與此前反秦的性質轉變也要注意作出解釋。
(三)第13課 大一統的漢朝
1.《課標》中對相關內容的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教學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19課,活動課一并解決)
2.對“課標”要求的基本分析:
何謂“大一統”?所謂大一統,就是要一統于皇帝。
《課標》對此學習內容提出了“評價”要求,所依據的史實為“大一統”方面的。這反映了課標編制者們牢牢把握了評價人物與學習主題的聯系的方向!敖虒W活動建議”要求比較秦皇和漢武的歷史作用,可組織一場專題討論。而教材中出現的誰的歷史功勞大似不存在可比性,以課標要求組織較好。
3.教材內在結構分析:
本課共三目,第一目“文景之治:”是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的成果。休養生息政策(教材未涉及此概念,教師可根據學情決定是否引入此概念)是漢初統治者對形勢正確分析后而采取的適合的策略。此政策歷經漢初四代統治者,凡六七十年。先出現了“文景之治”(休養生息政策初見成效),武帝在此基礎上實現了大一統,西漢出現了強盛景象,中國封建社會出現了第一個盛世,秦始皇建立的統一國家到此時才算是鞏固起來?梢,“文景之治”是西漢進入強盛的基礎,也是漢武帝能實現大一統的重要基礎條件,否則即便漢武具有雄才大略,恐也難有如此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