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作用
“看了這些,你們有什么感悟嗎?”
此時,學生不僅同情樹木,更立志保護他們,表示要對不文明現象進行制止,“如果我看見這樣的現象,我會告訴人們樹皮對樹木的重要性,并阻止這樣的行為!”
有的同學還發出感人的呼吁與倡議:“樹皮不僅是樹木的外衣,還是樹木的血管,讓我們共同努力,保護每一株樹木!”“我們可以組成‘植物保護小分隊’對人們宣傳樹木的有關知識,使人們增強保護樹木的意識!”
〖教學反思〗
在“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探究性實驗中,本節課不能完成完整的探究過程,而是比較側重在實驗方案的設計過程中對學生思維的開發,如選材的多樣性,草本植物有天竺葵、玻璃翠等,木本植物有學生課前采集的楊、柳、榆、丁香、糖槭等;在水溶液的顏色選擇上有紅色、藍色、黑色等。學生在分組實驗設計中更是大膽創新,在參考教材的基礎上,突破了教材原有的設計,出現了多種嶄新的方案。可見,通過這樣的探究學習,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有同學提出,“植物主要通過葉片蒸騰作用促進水分吸收,沒有葉片的楊樹枝條為什么還能不斷地吸收水分?除了葉片還有哪些部位能進行蒸騰作用?沒有蒸騰作用植物會不會吸收水分?”對于這一連串的問題,我首先對他較強的推理能力和積極的學習態度進行了肯定,然后給他提供了一些途徑,建議他自己尋找答案。同時我內心非常高興,本節課的探究內容雖然結束了,但學生從中又發現了新的探究課題,使探究學習得到了延續。
本節課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在思維的碰撞中,更增強了對生物科學探究的興趣,對此我感到無比的欣慰與自豪。但同時我也意識到,新理念、新教材對教師的知識水平、能力水平都有著很高的要求,只有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素質,及時了解生物科學的發展狀況,并多與他人交流,才能有效地利用課程資源進行高質量的課堂教學。
〖教學點評〗
教師實施新課程僅半年的時間,她便能以新課改的理念為教學指導思想設計本節課,以《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切入點,將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滲透于教學策略中。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突出地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
三維目標有機整合,體現了教學目標的整體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觀價值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整體,是一個完整的人在學習活動中實現素質建構的三個側面,是通過學科教育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課程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親歷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如小組討論設計實施方案,選擇對照實驗,預測實驗結果,各小組進行交互評價,在個人智慧與集體智慧的相互交流中、辯論中,將五種“莖運輸水分和無機鹽”實驗方案的設計得以完善。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動腦、動手、動眼、動口,在積極主動參與中去感受和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經歷探究過程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匯報、交流,共享了研究成果,在此過程中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了探究的技能,領悟了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構建了知識體系。在學習完有機物運輸的相關知識后,教師聯系生活實際,利用多媒體演示現實生活中破壞樹木的現象,通過擬人化的動畫形式反映樹木的感受,使學生產生了愛護樹木、熱愛生命的情感體驗,增強了保護環境的意識,使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得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