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人體概述
生:說明它含有有機物。
師:有機物有何特性?
生:有機物主要是蛋白質,使骨柔韌。
師:在浸泡的過程中,你觀察到有何種現象發生?
生:我看見稀鹽酸中有氣泡產生。
師:你認為是什么氣體?
生:是二氧化碳。我從課本中知道,骨中含鈣的無機鹽在稀鹽酸中能分解產生二氧化碳氣體,我們看到的氣泡就是二氧化碳。
師:非常好。 、
師:骨在煅燒時有什么現象產生?最后變成什么顏色?
生:骨在煅燒時先變成了黑色,最后變成了灰白色。
生:骨在煅燒時有紅火星產生,而且我還聞到了臭味。
師:你們贊同他倆的說法嗎?
生:贊同。
師:下面,請一位同學來介紹對煅燒骨進行敲打的情況。
生:我們把煅燒骨放在紙上,用鑷子輕輕敲擊,它很快就粉碎了。
師:煅燒骨容易粉碎,說明它含有什么成分?
生:無機物。
生:我組進行了對照,把煅燒和未煅燒的魚肋骨都放在紙上,煅燒骨被我們敲成粉末狀,而未煅燒的骨,我們用力壓或敲,都不碎。
師:請分析煅燒骨為什么容易敲碎?而未煅燒骨不易敲碎?
生:骨在煅燒后容易敲碎,是因為含有無機物,無機物主要是鈣鹽,使骨脆硬。
生:未煅燒骨中有機物與無機物的結合,使骨非常牢固和緊密,所以它不容易被敲碎。(教師進行點撥)
師:對,骨的有機物與無機物兩種成分使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彈性,這就是骨的特性。骨成分的含量會隨著人的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骨的特性也會發生變化,如:青少年的骨容易變形,老年人的骨容易骨折。同學們應該養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勢;在乘車時應主動給老人讓座,敬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
師:今天同學們表現不錯,讓我們為取得的成功而鼓掌吧!
課后反思:
本節課有一個觀察和一個實驗,雖然活動內容和方式不同,但都有一定的難度,要上好這堂課,教師必須精心準備,采用多種方式和方法才能取得效果。我在上這節課時,通過觀察、游戲、表演、講故事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去認識和理解人體的主要器官、各系統的主要功能以及人體是一個協調、統一的整體這一概念。課堂上氣氛活躍,學生興趣濃厚,充分體現了自主學習的特點,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發揮,同時也有效地進行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
在做“骨的成分與骨的特性之間的關系”實驗中,學生積極探索,認真操作,并設計對照,從而認識了骨的成分,也知道了骨的成分與骨的特性之間的關系。通過魚骨實驗,還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人們常認為“魚骨卡喉,只要喝醋就能解決問題”的錯誤性,這是意外收獲。本次實驗增強了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愿望。
實驗中采用質量分數為10%的稀鹽酸,目的是讓骨在10min內能脫鈣,在使用稀鹽酸時,教師一定要提醒學生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