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教學設計(1)
中秋詠月詩詞三首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中秋詠月詩詞三首》從形式、內容上看,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學中側重點不同。以學習《十五夜望月》為例,教給學生學習詩歌的基本方法!端{歌頭》的教學重點是學會通過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段业乃寄钍菆A的》因內容較淺顯,以學生課余自學、誦讀為主,在此不作具體設計。
十五夜望月
教學目的:
1.通過多形式的朗讀,理解詩歌的意境。
2.讓學生領悟學習詩歌的基本方法。
教學步驟:
一、課前三分鐘講話,以“月亮”為主題自由發表看法,引出新課。
二、采用多種形式朗讀,理解(整體把握)詩歌。
1.快速默讀一遍,然后憑借自己對此詩的初步理解,盡情地朗讀。(注意:讀準字音,讀出詩歌的韻味)
2.說說你對此詩內容的理解。
明確:這首詩寫出了對親人的思念。
3.自由朗讀,仔細揣摩如何讀出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然后大膽地朗讀給大家聽。(從朗讀的技巧方面,師、生共同評價)
4.教師配樂范讀。
5.鼓勵學生進行配樂朗讀表演。
6.全班配樂齊讀。
三、賞析詩歌:通過反復誦讀,你覺得哪些詞語很好地體現了作者的感情?或者針對你最喜歡的詞語、句子發表自己的看法。(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
四、積累詩歌:比一比,看誰背得最快、最有感情。
五、談談學習體會。讓學生充分自由地談,既可以聯系生活談對詩歌感情的理解,也可以談學習詩歌的方法。不妨與學生回顧整堂課的學習步驟,以此讓學生歸納學習詩歌的基本方法,大致可歸納為:朗讀—賞析—積累。(板書)允許學生有自己總結的獨特的學習方式。
六、作業:課后收集有關詠月的詩、詞。
水調歌頭
教學目的:
1.學會通過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2.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情感。
教學步驟:
一、播放《水調歌頭》歌曲,創設情境,引出新課。
二、學生匯報收集的有關蘇軾的資料,教師簡介詞作背景。
這是一首中秋詠月兼懷親人的抒情之作。蘇軾時年41歲,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與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見,心情抑郁不歡。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脫塵世,而是熱愛著人間的現實生活。他認為,一個人一生很難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過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詞的基調是樂觀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現實與理想的某些思想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