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教學設計(1)
四、與課文中寫到的端午節習俗相比,你的家鄉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哪些習俗?為什么?你知道端午節的寓意嗎?
五、作業:回家將課文中描繪的端午日熱鬧情景講給父母聽。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讀過文中龍舟競渡的場面描寫后,我并未能鮮明地感覺到其場面的熱烈,不知學生是否會有同感。不妨從此處下手,鼓勵學生談真實體會,創設情境,學習場面描寫。
教學步驟:
1.自由朗讀,找出文中描寫龍舟競渡的場面的句子。
2.指名朗讀,讀出比賽時熱鬧的氣氛,師生共同評價其朗讀效果。
3.說說你讀了此部分描寫后有什么樣的體會,真的感覺到比賽的熱烈氣氛了嗎?你還有哪些感受?
4.反復朗讀,就描寫場面而言,在寫作方法上你從本文中得到了哪些啟示?(允許學生談個人的看法,不一定迷信課文。)你覺得還可以從哪些角度進行描寫?
5.自由組合即興表演龍舟競渡,注意分工合作。
6.仔細觀察,細心體會,快速完成場面描寫,從多角度著手(如從觀眾或參與者的角度寫),學習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充分發揮聯想與想象。
7.推薦范文,師生互動評價。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課文主要寫了龍舟競渡和趕鴨子競賽兩個場面,展示的風情和作者的用筆各具特色,可讓學生表演,在表演中體會作者詳略得當、動靜結合、繪聲繪色等寫法的作用。
教學步驟:
1.課前布置:自由組合,結合課文內容自行準備道具,表演劃龍船比賽。
2.課堂表演,結合課文內容及時給予評價,進而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表演時注意體現以下動詞:持、劃、拿、揮、指揮、敲打、調理。
3.齊讀“賽船過后,城中的戍軍長官,……同時各處有追趕鴨子的人”。
4.小組討論并匯報:從寫作方法來看,龍舟競渡和趕鴨子競賽兩個場面的描寫有何不同?這樣安排有何好處?
5.本文還運用了實寫與虛寫相結合的手法,假如你就是龍舟競渡場面中的一員,你還會有哪些聯想?
[資料整合平臺]
課文背景資料:
端午節:亦稱“端五節”“端陽節”或“蒲節”。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流傳于漢族和壯、布衣、侗、土家、仡佬等少數民族地區。時在夏歷五月初五。起源說法不一,大都認為是悼念投汨羅江自沉的戰國時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有的認為是古越人舉行的龍圖騰祭俗;也有的認為是由夏、商、周時的夏至節演變而來等。于時,人們插艾蒲、吃粽子、飲雄黃酒和在小兒衣襟上系香袋等,以期禳災疫,去蟲毒。南方各省市區節前舉行龍舟競渡的娛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