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教學設計(1)
等媽媽走后,我從冰箱拿出雞蛋,在陽臺上將五個雞蛋一字排開,然后開始實驗。我先拿出第一個雞蛋,學樣子,從側面將它往地上一碰,雞蛋便破了。我仔細觀察雞蛋的內外四周后發現,蛋殼的所有部位厚度都相同,這表明雞蛋側面易破不是蛋殼薄的緣故。為了進一步證實,我又拿起第二個雞蛋做了相同的實驗,結果一樣。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很疑惑。便又拿起一個雞蛋,心想,給它換個角度會怎樣?于是,我側身將雞蛋斜扔出去,蛋破了。接著,我又拿起一個雞蛋,將它直豎著,抓住上端,手一松,雞蛋掉在地上。咦?雞蛋竟然完好無損。奇怪,為什么會這樣?我決定再試一次。這回我找來一根長一點的棍子,把雞蛋豎放在墻壁夾角處,拿棍子支著不讓它掉下來。然后我趴在地上,驗緊貼著地面,想仔細觀察雞蛋落地剎那間的情況。棍子一松,雞蛋豎著掉下來,還是沒破。不過,這回我有了一個新發現,那就是在雞蛋落地的一瞬間,頂端剛一著地就又“跳”了起來。
雞蛋為什么會跳?帶著疑問,我查閱了《十萬個為什么》。書上說,拱形的彎曲弧度大,當弧形的拱頭部分受到巨大壓力時,壓力就會沿著弧形的邊緣向兩邊散去,從而減少了壓力對拱頭部分的沖擊,使它更牢固、穩定。看到這,我豁然開朗,雞蛋的頂端不就是拱形嗎?當雞蛋側著打時,觸地面積大,沒有一定的受壓力,所以容易破碎。當雞蛋豎著落地時,它的著地面積小,拱形的一端產生了一定的抗壓力,壓力用不完,就會沿著雞蛋殼往上走,自然出現雞蛋反“跳”的現象。
這個意外的發現,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任何成功的獲得,都是實踐的結果。生活中處處皆學問,只有仔細觀察,主動發現,積極探求,大膽實踐,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
4.談談自己學完這節課的收獲。 [新疆/馬玉玲]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這篇科普讀物把學生帶到了物理學知識的最前沿。關注科技新動態,樹立科技意識是21世紀對創造性人才的要求。本教學設計力圖讓學生走進科學,去認識新科技帶給人們的喜悅和思索,從而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思維品質,以迎接現代科技的挑戰。
教學步驟:
1.快速閱讀課文。了解科學家對物質結構研究的最新成果——夸克,通過課前的資料查詢,認識這一研究的重大意義。然后請學生列舉目前人類在高科技方面取得的成果,談一談它們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所起的作用。
2.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科學史上的每一次新發現、每種新成果都是人們關注的熱點。當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誕生后,能否克隆人便成為爭論的焦點,請學生談談對此問題的看法。
3.搜集整理當今世界最新的科技信息,辦一期科技資料展或召開一次科技信息發布會。
《夢溪筆談》二則
《以蟲治蟲》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a]
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