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七年級上第一單元作文教學實錄
我聆聽著自己的呼吸……】
師:下課。
[幾點說明]
1.所選閱讀材料是《讀者》雜志上的,平時,除課本所選課文之外,還要增設三十篇左右的文章,大多是報刊上所選的,配套讀本也是主要閱讀材料。2.作文結合閱讀進行,這是我一貫的做法
教學反思:
學生學習語文是“接受信息——處理信息——輸出信息”的一個過程。
接受信息主要指看、聽兩個方面,這是儲存階段;處理信息包括思考、感悟兩個方面,這是加工階段;輸出信息包括說、寫兩個面,這是運用階段。因此,學語文必須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但長期以來,作文教學似乎總是作為一門學科單獨進行,其實,在教學實踐中,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因為初中階段既沒有系統教材,也沒有課時安排,雖教材中每單元之后有明確的訓練項目,每篇課文之后也有練筆要求,但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寫作量。所以,作文教學應當找一條符合教學實際,切實可行的道路。鑒于這些思考,這幾年來,我取消了所謂的作文課,把閱讀與寫作緊密地聯系起來。
其基本指導思想是:以讀悟寫,以寫促讀,讀中悟寫,寫中促讀。
我以為,閱讀教學離不開寫作指導,因為閱讀只有從整體上把握,從作者作文的意圖上思考,才能準確地深入地理解文章;作文教學離不開閱讀指導,作文教學只有在閱讀的具體指導下,進而感悟作者的思想,領會作者的用意,才能真正提高寫作水平。閱讀與寫作兩者結合,才能相得益彰。
具體操作方法是:讀什么,寫什么。
例如讀趙麗宏的《為你打開一扇門》,要求學生在寫作方法上模仿,在寫作內容上改變,以《致語文書》為題寫一篇文章。這樣的寫作,不僅從形式上學習了作者擬人的手法,而且整體上又通讀了語文書,初步體會到了語文書的特點,感悟到了語文書的奧妙。
例如學習朱自清《春》一文后,要求學生運用多角度、多感官描寫一種景物,可以寫春花、春草、春風、春雨,更提倡寫秋景、秋花、秋風、秋雨或夏天之景,或冬天之景。學生有范文可欣賞,有空間自由選擇,有機會展示才華,學時用心,練時積極,寫作成了一種表現。
例如學習沈復《幼時記趣》一文后,要求在記敘中發揮想象,于是,要求學生回去用一只玻璃杯放入清水,然后滴入一滴墨水,觀察其變化,根據其變化發揮想像,把這一現象具體形象地描寫下來。學生的有趣、有味,用心也用意。寫作成了一種活動、一種實踐。
例如學習沈從文《端午日》一文時,發現作者全文三個自然段落共800字,第一段560字,第二段119字,而第三段只有21字,三小節的總體結構是漏斗型,能否讓這結構更合理、更美觀呢?要求學生不改變文章意思,把第一小節重新整理一下,使文章結構美起來,這是一種寫作訓練,又是一種創新實踐,是寫作也是閱讀,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在寫作中解決問題。
讀是基礎,是寫的準備;寫是拓展,是讀的運用,關鍵要找準閱讀與寫作的聯系點。這聯系點既可以是寫法,也可以是相關內容,既可以是整體的模仿,也可以是局部的仿造;既可以是學習作者的創作,也可以是與作者的探討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