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七年級上第一單元作文教學實錄
一句話,就是要讓學生走進課本。細致閱讀,用心體會,認真揣摩,能讀得進去,讀懂;走出課文,細致觀察,細心體會,認真感悟,能讀得出來,讀活。
讀是輸入,寫是輸出,語文教學只有在這不斷輸入又不斷輸出之中才能順利完成,這輸入與輸出才是一個學語文的完整的系統。
專家點評:
張老師這堂課,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借鑒。
首先,這是一堂較為科學的作文指導訓練課。上海舉辦首屆wto培訓班時,一位老師的開場白是:“我們無法告訴你們怎么做,但我們愿意同你一起探討該怎么想”。這節課就在“同學生一起探討該怎么想”上下了功夫。我們一向認為,一個人能寫出好文章,首先得有思想,而后才是占有材料,具有一定的寫作技巧。而我們平時的很多作文教學,往往與之相反,老師常把大量的時間用于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技巧訓練上,忽視了讓學生想——思維訓練。張老師則致力于學生“想”的訓練,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先“想”了痛苦與幸福,再通過閱讀例文,“想”通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又對例文及平時所讀課文的結構進行整理,得出大致的寫作思路。通過“想”提高認識,通過“想”整理思想,從而加深了對人生的感悟及對寫作本身的感悟,水到渠成地進入了良好的寫作狀態。感悟是認識的提高,是思考的深入,也是情感的升華,學生“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寫出一篇篇文情并茂的小文章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次,這是一堂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寫作訓練課。學生在一堂課上,是否成為主體,不僅僅要看學生的所謂“活動”占一堂課時間的比例大小,更要看他們是否成為“思維”的主體。語文課,首先是思維訓練課,寫作課尤為如此。張老師這堂課,不但照顧到學生思維的量,而且照顧到學生思維的質。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能自覺地思維,積極地思維,運用科學的方法去思維。張老師從“民意測驗”的形式入手,讓學生由己及人、由表入里地進行思考,在此過程中,老師不斷地給予即時的評價與激勵,讓學生運用聯想對比等方法,在議、思、讀、思、寫的過程中取得感悟,形成思維的成果。學生由會得不多到會得較多,學生由知之甚淺到知之較深。而學生的會與知并不是老師直接傳授的,而是在合作、探究中獲得的,教師的角色,也較多地轉為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而這正是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第三,這堂課在如何實現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特別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較好地把握“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是其探索之一。本堂課中,張老師較好地把人文性與工具性整合在一起,二者并沒有讓人感到有主次先后之分。在掌握運用知識能力的同時,把真善美的熏陶與之合二為一。討論痛苦與幸福,閱讀《幸福是樸實的》一文,既是提高分析能力,整理寫作思路的過程,也是培養人高尚情操,提高對生活認識水平的過程。
努力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與讀寫訓練融為一體是其探索之二。一切訓練都是一種學習行動。張老師通過不斷的引導與激勵,讓學生在討論思索中,即學習的“行動”中接受美與善的熏陶。正因為是“熏陶”,故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是“滲透”在訓練之中的而非強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