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成長的煩惱
北京日壇中學的學生徐昊曾對我們說:“你要有概括中學生特色的想法你就錯了。每個人的愛好、處事方法都迥然不同,誰也沒法了解誰,誰也沒法改變誰。”于是,對個性的追求成了中學生的主流,這種內心獨立性的增加使人感到他們心態中的多層次與少秩序。比如,問卷中問到選擇朋友的標準,大部分答案的比例不相上下:性格相似占23%,興趣相同占29%,對自己有幫助占27%。而要求朋友與自己“看法一致”的則明顯少于其他各項,僅占15%。回答“最不能忍受的是什么”,35%的人選擇了“被欺騙”,31%的人選擇了“被輕視”。而在“最大的苦惱”這一題下,選擇最多的則是“沒有知心朋友”。有了委屈先向誰訴說?半數人選擇“朋友”,42%的人“自己獨自忍受”,一位男生還在卷上批了一句:“沒有值得訴說的人!”在對家長最大的希望中,76%的人要求家長給予自己“感情上的理解”。一方面承認自己不要求別人與自己一致,另一方面又要求別人的理解,這便是中學生們忍受的矛盾與痛苦,也是他們最大的心靈特征。選擇:多樣化的繽紛世界學生的個性與獨立性為什么沒有支點?我們設計了兩道題:“你對家長的最大希望”和“做一個好老師的標準”。這兩道題可以選擇不惟一的答案。其中要求最多的是“理解”。誰是“不理解”這條鴻溝的挖掘者呢?調查表明:63%的被調查者寫課外作業的時間是每天1小時以上,而半數以上的人課外活動時間每天卻在1小時以下,甚至沒有。他們課外活動的最主要形式是“和朋友出去玩(又是朋友!)”“體育活動”和“看電視”,甚至僅是“做做家務”。去年暑假,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少兒部開辟的“中學生熱線電話”接到了579人次的電話,比例最大的是傾訴學習、考試、升學的問題(138人次)。有學生把升學稱做“走向痛苦的深淵”。一位高二男生說:“學校逼,家長壓,弄得我昏頭轉向,情緒緊張,精神振作不起來,如果學習成績不好,不知怎么做人。”一位高二女生這么形容她的家:“媽媽老是板著臉,爸爸又是一聲不吭,家里好像是一個冰窖,父母與我交談的惟一內容就是學習,好像除了學習以外,我什么也不該去想,不該去做。”為了讓學生更加專心學習,一些父母師長的做法則更過分:私拆信件、偷看日記、沒收撕毀課外書籍、禁止與異性交往。在問卷上,有的學生希望家長對自己不聞不問,認為“這樣更好些”。另一位高三學生則表示:“中學是我所經歷的最討厭的人生階段。”既然學校與家庭無法滿足他們,他們只好自己去扒開帷幕,以他們特有的熱情去觀察世界,迎接世界。問卷上,55%的人認為業余愛好“十分重要”,32%的人認為“比較重要”;28%的人喜歡讀“有關人生”的書籍,25%的人愛讀“內容好奇”的書。有47%的人最關心的新聞是“有關政治”的,26%的人承認,對自己產生最大影響的是社會事件。他們看的課外書籍和從事的課外活動也很豐富,問卷上各個選項的百分比比較平均。一位中學老師告訴我們,他聽說學生愛看瓊瑤的書,便也找來幾本瓊瑤的書看,等他看完瓊瑤,學生中又流行起弗洛伊德。當這位老師開始和學生討論弗洛伊德時,學生們得意地說:“弗洛伊德早過時了,我們現在正研究老莊呢。”這位老師嘆道:“我永遠也趕不上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