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3
精妙的比喻:“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夫,也停了艇子看著喝起彩來。”“回望戲臺……滿被紅霞罩著了。”這些比喻,不僅有豐富的想象力,更流露了作者內心難以抑制的興奮。
豐富的感覺:月夜行船一段的景物描寫分別從視覺、聽覺、嗅覺、感覺等側面著筆,一片尋常的景物因為承載了作者無限美好的情思,變得讓人陶醉,令人向往。
故鄉美好的自然風光和熱情、誠摯的人們,共同構筑了一幅理想中的故鄉的圖景,讓作者難以忘懷,因而借“社戲”這一載體予以傾訴。
四、整體感知,把握作者旨意
閱讀全文,并整理所討論的一些問題,探究作者的寫作旨意。
作者記憶中的故鄉是童年時代的故鄉,那里有質樸淳厚的人們、優美的農村風光、無憂無慮的童年,作者以社戲為依托,表達的是對精神故鄉的永久眷念和對美好童年的真摯追懷。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對于一個文本的閱讀,每個學生的切入點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如果將他們的理解放在一起碰撞,必然是百花齊放、姹紫嫣紅。本設計意在將獨立閱讀與合作學習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教學步驟:
一、預習:個性化閱讀
要求學生不要受他人觀點影響,找一個切入點,獨立自主地閱讀,并把閱讀中感受最深的東西記下來。
二、觀點展示:個性化閱讀交流
給學生充分的表達機會,教師只是把不同的觀點摘錄下來,并大致作一個分類。
三、分組討論
教師首先對同學的發言作一個小結,并歸納出同學們研讀課文的不同思路,然后分小組對那些有代表性的或是爭議較大的問題進行討論。
四、課堂交流
各組陳述自己的主要觀點;其他組也可以補充自己的觀點。
五、教師小結
在肯定個性化閱讀的同時,告訴學生如何從集體中吸取智慧。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比較閱讀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閱讀方面。該設計充分利用圖書資源(或網絡資源),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式的研究,通過比較閱讀,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挖掘一點人性中共同的美好的東西。
教學步驟:
一、分組收集、查閱資料
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去圖書館、上網等方式,找到《社戲》原文的前半部分、魯迅的《故鄉》,其他作家寫故鄉或寫童年的文章1—2篇(篇幅不要太長)。
二、對比閱讀
以小組為單位,圍繞以下問題閱讀:①京城看戲和小時候在故鄉看戲有什么不同?②找出《社戲》和《故鄉》中的故事背景(教師可作適當補充)、人物、自然景物的異同。③其他作家是如何寫故鄉或是童年的?
三、交流、整合
讓學生明白以下問題:魯迅筆下的故鄉有現實和理想之分;社戲之美不在戲,在看戲過程中接觸的人與物;社戲之美美在對精神故鄉的永久眷念;人人都有眷念故鄉的情結,人們對童年的追懷會與日俱增。
【資料整合平臺】
○課文擴讀材料
聽戲/梁實秋(節選)
對戲園的環境并無需作太多的抱怨。任何樣的環境,在當時當地,必有其存在的理由。戲園本稱茶園,原是喝茶聊天的地方,臺上的戲原是附帶著的娛樂節目。亂哄哄地高談闊論是未可厚非的。那原是三教九流呼朋喚友消遣娛樂之所在。孩子們到了戲園可以足吃,花生瓜子不必論,冰糖葫蘆、酸梅湯、油糕、奶酪、豌豆黃……應有盡有。成年人的嘴也不閑著,條桌上擺著干鮮水果蒸食點心之類。賣吃食的小販大聲吆喝,穿梭似地擠來擠去,又受歡迎又討厭。打熱手巾的茶房從一個角落把一卷手巾擲到另一角落,我還沒有看見過失手打了人家的頭。特別愛好戲的一位朋友曾經表示,這是戲外之戲,那灑了花露水的手巾盡管是傳染病的最有效的媒介,也還是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