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3
三、思考貝多芬生命的音樂。
貝多芬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篇動人的樂章。他的生命因耳聾而遭遇了人生的休止符,卻在短暫的休止之后奏出了熱烈的最強音;他的生命波瀾起伏,卻如一支樂曲一樣在低谷之后掀起動人的高潮。你認為怎樣的人生才是一篇最美的樂章?
【資料整合平臺】新 課 標第一 網
○課文背景資料
作者簡介 何為,原名何敬業,1922年生于浙江定海,歷任報紙記者、刊物編輯和電影文學編輯,1937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寫過詩歌、小說和散文,1956年后主要從事散文的創作,著有《第二次考試》《織錦集》《臨窗集》等散文集。何為的散文,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進行深入的開掘,同時,又注意人物和故事的生動性,有較精巧的構思和深遠的意境,語言簡潔優美。
○課文擴讀材料
愛因斯坦求職記/明廷雄
使用建議:和貝多芬一樣,愛因斯坦同樣的不修邊幅、不通世故、不善交際、個性倔強、桀驁不馴,頭腦中蘊藏的才智卻又同樣的如若火山的熔巖。所不同的是,貝多芬是音樂界的巨人,而愛因斯坦是科學界的偉人;貝多芬由于對音樂的熱愛而甘愿一輩子孤獨地旅行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愛因斯坦卻由于對科學的熱愛而不得不協調與環境的關系,艱難地跋涉在現實的世界中。其實這兩種生活方式都是一種犧牲——為了理想而作出的犧牲。苦難與偉大總是孿生的,教學時,可引導學生結合本材料綜合思考如何面對人生的苦難。(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
【教學設計a】認識群像
創意說明:這篇文章寫了四位作家。學習這篇課文,首先要把握作者所寫的四位作家的外貌和性格特點。作者善于抓住四位作家在肖像和性格上的特點,各有側重地描寫他們的肖像、行動和語言。哪個作家在哪一方面最有特點,就著重寫哪一方面。文章刻畫的是人物群像,但這些人物有共性,也有個性。學習本文,既要認識個體的個性,又要認識整體的共性。
教學步驟:
一、進入情境,感知氛圍。 教師范讀全文,或通過多媒體播放課文朗讀,讓學生進入情境,感知這個家庭聚會的濃郁的學術人文氛圍和藝術生活色彩。
讓學生用一句話表述所感知到的環境氛圍:
這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聚會。
例:這是一個輕松的家庭聚會。
這是一個充滿學術氣氛的聚會。
這是一個氣氛熱烈的聚會。
這是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聚會。
這是一個充滿生活色彩的聚會。
這是一個有著濃郁的人文氛圍的聚會。
這是一個充滿了心靈內在的歡樂的聚會。
這是一個志同道合者的聚會。
二、把握群體形象的共性。
1.文章刻畫了哪些人物形象?
文章刻畫了四位作家:福樓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
2.這些人物形象的共性是什么?
其共性是:對于文學有著共同的愛好與執著的追求,都有著狂熱的理想和對于生活的激情,都是思想深刻而又博學多識的。
三、認識個體形象的個性。
學生熟讀、細讀課文,分別概括福樓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的肖像、語言、行動和性格的特點,并列表格加以顯示。
師生共同總結,明確四位作家不同的個性氣質:
福樓拜:熱情奔放,容易激動,和藹可親,博學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