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3
……
三、引導學生鑒賞課文的美點。
這篇文章寫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現了聞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質特征。精選的典型事例,精致嚴謹的結構,精練的詩一般的語言,精當的抒情性議論,使這篇文章充滿了感人的力量。
例如:
結構美——結構嚴謹、選材精當、精于剪裁、多種方式的照應……
語言美——生動形象、精練含蓄、富于感情、富于音樂美、夾敘夾議……
四、師生共同總結。
【教學設計c】演讀競賽
創意說明:朗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增加欣賞的趣味,有利于培養語感,豐富語言材料,熟悉書面語言結構,同時借助語言和表情,朗讀往往能傳達出文章的神采,有利于提高鑒賞能力。這是一篇寫得十分精美的散文,感情充沛,語言精警。不妨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本文,以領悟文意,受到熏陶,并體會語言的優美和抒情性。朗讀不僅要有感情,還要有表情,這樣的朗讀就是演讀。教學本文,結合《最后一次講演》進行朗讀訓練,最后舉行演讀競賽,既可以提高朗讀能力,又能夠進一步提高閱讀理解的水平。
教學步驟:
一、用范讀或者放錄音、錄像等手段,激發學生的感情,調動學生誦讀本文的積極性。
二、具體指導學生誦讀本文。
要求讀準讀懂,讀出感情,讀出表情?山Y合一些具體的句子進行朗讀指導。
三、學生自己練讀。
讀《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也讀《最后一次講演》。
四、舉行演讀競賽。
學生自行選擇演講材料:《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或者《最后一次講演》。
五、教師總結。
【資料整合平臺】
○課文背景資料
臧克家和聞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島大學學習期間,是聞一多先生的高足,經常出入于聞一多的辦公室和家中,向老師請教;聞一多也很賞識臧克家,1932年回清華任教后寫信給臧克家說:“得一知己,可以無憾,在青島得到你一個人已經夠了!笨梢娤嘀。1933年臧克家準備出版詩集《烙印》,因當時名不見經傳,書店不愿出版他的詩集。聞一多聯絡王統照等人,替他出資印行《烙印》,又在大型雜志上撰文介紹。40年代,兩人多有書信往來,如課文中提到的“他在給我的信上說……”,這是聞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贊揚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寫的回信;課文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復臧克家欲至聯大教書的問詢的。聞一多先生遇難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寫《我的先生聞一多》以示悼念。
○課文擴讀材料
(一)懷魯迅/郁達夫
(見)
使用建議:魯迅先生和聞一多先生一樣,是以文學為武器同敵人進行斗爭的。他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都應是“知天命”的年齡了,然而他們并不漫長的一生直到最后一息,始終是在與命運進行著最頑強的抗爭,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整個民族和勞苦大眾。如郁達夫所言,他們是“偉大的人物”,是值得我們擁護、愛戴和敬仰的。
學習《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將《懷魯迅》一文作為擴讀材料,還可讓學生再查閱資料,了解中國歷史上像魯迅和聞一多一樣的“偉大的人物”,講述他們的事跡,弘揚正氣,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