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3
教學步驟:
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開展以下活動:
一、走近聞一多。
1.講述學者聞一多的故事。
2.講述革命家聞一多的故事。
以上活動屬創造性講述,引導學生以課文內容為主,以課外資料為輔,全面深刻地了解聞一多。
二、理解聞一多。
如果說前面一個環節的活動著眼于聞一多的外在表現,那么這一環節就由表及里,著眼于其內心世界,探究聞一多前后的“變”與“不變”。
1.“變”:在“說”與“做”方面前后判若兩人——前期潛心于學術,后期投身于民主運動。做學問的時候,他目不窺園,足不下樓,潛心鉆研,無聲無聞;干革命的時候,他起草傳單,發表演說,氣沖斗牛,聲震天地。這種變化源于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
2.“不變”:聞一多前后外在表現的變化卻有著不變的精神核心——愛國情和使命感。潛心學術是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革命斗爭是為了踏出一條救國救民的血路。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終如一的。
3.結合諸葛亮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和李清照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來思考聞一多的志趣與追求。
三、紀念聞一多。
1.摘錄編輯作者的話。
作者的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含蓄,富于感情和音樂美,兼以精當的抒情性議論,極富感染力。請摘錄文中優美的、精粹的、重點的、概括性的語句,經過自己的重新編輯與組合,形成一篇紀念聞一多的短文。
2.個性創作自己的話。
以課文內容為基礎,以課外資料為依據,自己創作一篇紀念聞一多的短文,要體現出自己個性化的語言風格,表達出真摯的情感。
3.以聞一多的口吻自擬墓志銘。
用聞一多的口吻,于生前為自己擬寫一則墓志銘,以表達自己的人生追求與對祖國對人民深厚的情感。要注意的是,既然是以聞一多的口吻來寫,語言的風格就必須符合人物的個性。聞一多是一個剛性之人,富有英雄氣概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因此墓志銘的語言風格也應當是富于陽剛之美的。
以上三種創作活動是三個能力層級的,可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愛好自行選擇,也可以全選。
【教學設計b】質疑鑒賞
創意說明:質疑鑒賞不同于理解,而是理解的進一步深化。它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正確的思想觀點和方法,進一步對文章內容、形式、風格進行分析、評價和欣賞,肯定和吸收正確的、美的、好的東西,批判和舍棄錯誤的、丑的、壞的東西。它融合了讀者的主觀思想和感情色彩,從這個意義上說,能質疑鑒賞才是真正的讀懂,它表明讀者是否能成功地閱讀。學習這篇文章,可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質疑鑒賞,吸納文章的精華,受到一定的感染與熏陶。
教學步驟:
一、熟讀全文。
二、鼓勵學生對課文大膽質疑。
例如:
聞一多前后判若兩人的表現是否顯得過于矛盾?
做學問是否一定要像聞一多一樣足不出戶與生活絕緣?干革命是否一定要像聞一多一樣大張旗鼓將自己暴露?
這篇文章的原標題為“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斷”,為什么又改為“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有人認為,這篇文章的語言大呼小叫,用大詞、文言詞,不樸實。到底應該怎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