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主要知識點(新教材人教版)
作者寫北國的冬天,不著眼于“寒”而著眼于“暖”,不著眼于“壯”而在于“秀”,是本文的一大特點。文中滲透作者對濟南的冬天什么樣的感情? 標題可否換為“冬天的濟南”?,作者在文中處處滲透著對濟南冬天的喜愛,抒發了贊美之情。標題不可以換。因為“濟南的冬天”表明所寫的是濟南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濟南”目的在于贊美“冬天”這個特定時令的濟南。
《風雨》
【作者】賈平凹當代作家,原名賈平娃。陜西丹鳳人。1975年西北大學中文系畢業后任陜西人出版社文藝編輯、《長安》文學月刊編輯。1982年后從事專業創作。任中國作家協理事、作協陜西分會副主席等職。著有小說集《商州散記》、《臘月•正月》、《天狗》、《賈平凹獲獎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商州》、州河》、《浮躁》、《廢都》、《白夜》,自傳體長篇《我是農民》等。散文集《心跡》、《愛的蹤跡》,詩集《空白》以及《平文論集》等。他的《臘月•正月》獲中國作協第3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滿月》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于1988年獲美國飛馬文學獎。1997年獲法國女評外國文學獎!肚厍弧帆@第七屆茅盾文學獎。賈平凹小說描寫新時期西北農村,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變革,視野開闊,具有豐富的當代中國社會文化心理內蘊,富于地域風土特色,格調清新雋永,簡明自然。
【寫作背景】
賈平凹的散文細膩而悠長,令人尋味,字里行間都有才氣的點綴,讓讀者絲毫不覺得枯燥無味。他觀景的眼光隨著腳步走,又往往會左顧又盼,一點兒不呆滯。他的筆致如電影鏡頭,推、搖、拉,一個個鏡頭將場景逐一展現。在《風雨》一文的寫作中,作者就如同一個技法高超的攝影師,將暴風驟雨前的農村場景一一攝入鏡頭,在用微鏡頭來展現真實卻能震撼人心的細節。同時,作者具有著高超的寫作手法,“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讀后仿佛自己剛剛親歷了這室外風狂雨驟,室內溫馨歡樂的場景。
【文章主旨】
《風雨》是賈平凹初期的作品,卻顯示了作家敏銳,精細入微,且充滿想象的藝術感受能力和豐富、獨到的藝術表現能力!讹L雨》在描摹意象上運用了豐富的想象和貼切的比喻。細致描寫了狂風驟雨中的樹林子、柳條、羊、葡萄蔓、魚兒和室內的老人孩子等的形態和不同表現。作者主要運用側面襯托的手法來表現風雨。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像電影里的慢鏡頭,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來展現風狂雨猛,形成了整體上和諧的藝術畫面。所以,文章描寫“風雨”,盡管文中無“風雨”二字,但作者無處不在描寫著風雨,風雨的形、聲、神、韻,無不惟妙惟肖。品味此文,仿佛令讀者置身于狂風暴雨的環境中。高明的手法,生動的描寫,令人拍案叫絕,給人以淋漓的美感享受。
樹林子像一塊面團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句解:用一個簡短的比喻開頭,把冷風驟雨中的樹林子比作一塊面團。用“鼓”和“陷”,寫出了風的時強時弱,一“鼓”一“陷”也引起讀者的豐富想象。]
接著就向一邊倒,漫地而行的;[句解:側面寫出了風勢之大。]
呼地又騰上來了,飄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撲向另一邊去,再也扯不斷,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經完全沒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樹林子往一處擠,綠似乎被拉長了許多,往上扭,往上扭,落葉沖起一個偌大的蘑菇長在了空中。[句解:這句用“綠”借代樹林子,“騰”“旋”“撲”“擠”“拉”和“扭”等詞寫出了風的來勢之猛,力量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