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主要知識點(新教材人教版)
提示:用擬人手法把秋天人格化,秋景在牧羊女眼里如夢幻一般的
美,但牧羊女卻盼望牛郎熱情的笛聲,此刻,她的心里一定微顫著
喜悅和渴盼,而夢寐恰如其分地寫出牧羊女如癡如醉的微妙感覺。
總:詩歌營造了怎樣的一種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氛圍?
提示: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氛圍。
它寫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農閑景象,所以具有清靜的氛圍。
它寫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見農家些許的艱難苦恨,所以具有
清遠的氛圍。
它寫的是少男少女朦朧而純真的愛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圍。
它專用輕柔之詞寫清麗意象,避開喧囂的景境,避開拙之詞所以具
有清柔的氛圍。
《古代詩歌四首》
ⅰ.《觀滄海》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沛國譙郡(現在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三國演義》有褒劉貶曹的創作傾向) 。善詩歌,《步出夏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遺著有《魏武帝集》。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觀滄海》寫作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公元2XX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①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1-2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事,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十句寫觀海所見。
第二層(3-8句):描寫海水和山島。從大處落墨,從全景寫起,著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動蕩的氣勢。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萬頃,一望無垠,只有腳下的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心。這一層全是寫實景。是作襯托用。
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動靜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接著山島寫草木,充滿了欣欣向榮的景象。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靜動相配,展現了大海波瀾壯闊的氣勢,“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從描寫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大海波涌連天的形態,而且仿佛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