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主要知識點(新教材人教版)
(2)妙在雪態(tài):“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 的山的肌膚”以動寫靜,寫出動人的形態(tài);哪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點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寫出雪的情態(tài)。
第3自然段文字用什么修辭手法寫雪后的山景?
比喻:用“日本看護婦”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擬人:“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運用比喻、擬人手法,寫出動人的雪態(tài)。
第4自然段怎樣寫城外的遠山。
用城內(nèi)的“狹窄”映襯城外的“寬敞”,用兩個“臥”字,傳神、形象地照應了上文“暖和安適地睡著”用“唐代名手畫的小水墨畫”比喻城外的遠山。三筆兩筆就勾畫了濟南冬天城外遠山的特點。
作者連用兩個“臥”字有何妙處?(答:作者連用兩個“臥”字寫雪后山村,形象而又傳神,同時,又照應了作者想像中的“暖和安適地睡著”。)
第5自然段寫濟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點。
答:濟南冬天水的特征是不但不結(jié)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
作者怎樣寫水的?水的“多情”,“為了綠,為了垂柳的倒影,它不忍得凍上”,寫水突出了濟南的“溫晴”的特征。文末寫自上而下,整個濟南是一塊晶瑩絢爛、玲瓏剔透的水晶,贊美濟南是個人間瑰寶,正是因為有了以上描寫才如是贊美,與“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相照應。
老舍先生是如何調(diào)動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像,使《濟南的冬天》具有繪畫藝術(shù)的特色呢?
第一,運用色調(diào)的對比烘托形象。
老舍先生以“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是奇跡”引發(fā)讀者的想像,讓讀者腦海中泛現(xiàn)出一幅朔風怒吼、天寒地栗的蕭條畫面,用這幅畫面中的“寒”色襯托濟南冬天的“暖”色;又以“對于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調(diào)動讀者的想像,使讀者仿佛看到了一幅倫敦灰霧慘淡的陰郁圖畫。用這幅畫面中的“暗”色襯托濟南冬天的“明”色。這還不夠,作者還讓我們看了一幅熱帶地區(qū)毒辣辣的烈日高照的可怕畫面,再用這幅畫的“熱”色襯托濟南冬天的“溫”色。正是用了色調(diào)和對照,用了繪畫藝術(shù)的“以色賦形”的烘托方法,作者將濟南冬天陽光溫煦、天朗地秀的總體畫面勾勒了出來。
第二,從紛繁景物中,略去次要的部分,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加以突出的表現(xiàn)。
這是山水畫法。描繪濟南的大地,老舍先生所用的正是“以大觀小”的中國山水畫的構(gòu)圖取景方法。作者展開想像的翅膀飛上濟南的云天俯瞰大地,然后對濟南大地作了簡筆的寫意描繪。畫城,不畫它的東西南北,“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山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把它們喚醒。”一些瑣碎的細部都被略去了,畫的只是冬天濟南城秀美的睡態(tài),留下充分的余地讓讀者去聯(lián)想、想像,進行藝術(shù)的再創(chuàng)造。畫山,不畫它的上下左右,“山整把濟南圍了一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一起筆就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畫,緊接著就引導讀者展開藝術(shù)的聯(lián)想和想像:“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借這種聯(lián)想、想像,使畫面活靈飛動起來。畫人,不畫人的男女老少,不但如國畫一樣略去耳鼻眉目,連形體也完全略去,而只畫了濟南冬天人物情態(tài)的最主要的特征:“濟南的人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和城與山,渾然構(gòu)成一幅完美的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