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感受法律的尊嚴》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 教學設計
我們正處于未成年階段,受到國家司法的特殊保護。但是,犯罪對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都有百害而無一利。我們要在心靈深處憎惡違法犯罪,行為上遠離違法犯罪。那種認為“我年齡小與犯罪無關,年齡小犯罪也不受處罰”的想法是非常錯誤的。
人可以犯十次、二十次錯誤,但千萬不能犯罪,犯了錯誤還可以改正,犯了罪就只能改造。雖然只相差一個字,但后者付出的代價是無法想象的。
3.要遠離違法犯罪(板書)
下面我們看一則小材料,進一步認清犯罪的危害,遠離違法犯罪。
(多媒體顯示)
犯罪者給家庭帶來什么?
犯罪者的親屬普遍受到社會歧視。某單位的一位領導說:“碰到一些敏感的事情,像晉級、調資、下崗、待崗呀,你總要綜合考慮吧。如果大家表現差不多,你說怎么辦呢?他的老子是勞改犯,就只有委屈他一點吧!闭l又認為他這種貌似“公道”的話其實不是“株連”呢?
另一方面,犯罪者給親屬帶來的更多是心靈的傷害。有一個30歲的湖南籍犯人聶志軍,有兩個孩子,大女兒今年10歲,上小學四年級,成績很好。原本活潑可愛,愛說愛跳愛唱,但自從父親被捕入獄后,整個變了,從早到晚一聲不吭,一放學就朝家跑。一個人悶在房里,就是打豬草也從不跟人結伴,總是一人獨來獨往。有一次,聶志軍給她打電話,但她只喊了一聲“爸爸”,就什么也不說了,只是哭。
在南京市郊區某中學,初二年級的班主任陳老師說:“犯人子女的心理很敏感,一不小心,正常的批評就變成了‘歧視’,而正常的關心又會被他們視為‘看不起’。就說我們班的一個學生吧,他父親坐牢,家庭條件不好。那天他沒做值日,班干部說他,他硬是拿著笤帚追著人家打,還在路上攔截,一連幾天,放學后我都要找幾個大個子男生陪著那個班干部回家。實際上,哪是別人對他有什么,是他自己心理上有障礙!
罪犯還給家庭帶來經濟困難。今年40歲因犯搶劫罪被判死刑緩期兩年執行的駱仁是一個農民。為了賠償受害人的經濟損失,法院對其財產進行了強制拍賣,F在,家里除了幾件生活必需品外,滿屋破破爛爛的東西合在一起也值不了幾個錢。兩個孩子,一個剛上初中,另一個小學沒畢業就被迫輟學,回家務農。
一名淮陰籍盜竊犯在回答提問時,一開始總是回答“不知道”“不清楚”,直到問到他的兒子是哪年生的、長得怎么樣時,他才突然哽咽起來說:“眼睜睜看著孩子的一輩子就毀在自己的手里,自己什么勁也使不出來,干著急。今天你們來問這問那的,都是朝我痛處戳啊!”
犯罪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受害者、罪犯本人及其家庭,進而是整個社會。面對這種代價,但愿大墻內外的人都能明白:為了自己,為了家庭,為了社會,一定要遠離犯罪!
•評價指導
結合教材中小迪的案例和學生收集或教師補充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使學生充分認識犯罪各方面的危害。應讓學生充分思考、自己歸納,真正認清犯罪的危害,特別是對犯罪者本人的危害應有深刻的認識。可運用一些有說服力、有感染性的案例進行說明,使學生真正在心靈深處憎惡違法犯罪、行為上遠離違法犯罪。
二、加強自我防范(板書)
1.從小事做起,預防違法犯罪(板書)
活動三:偷東西小孩的轉變
•活動目的
使學生明確預防違法犯罪要從小事做起,重視道德修養,嚴格要求自己。